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占据全国城市总数量的近一半。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程。10月19日,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绿色矿业这个板块,中国矿联矿业城市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雷涯邻主持了矿业城市发展论坛。
专家们从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效及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精彩演讲。虽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仍存在诸多难点、问题,但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新时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需要深入思考,再出发,实现矿业城市新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历程
中国矿业联合会矿城工委秘书长赵连荣介绍,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规划,全国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294个地级城市中有126个是资源型城市,占43%。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程。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通过定量、开发强度及人气指数等方面评估,我国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等。除了成长型城市之外,成熟型和衰退型的城市都面临着转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分为三大类,一是资源枯竭必须进行转型的城市;二是产业单一,即将资源枯竭,或者经济发展没有突破的城市;三是乘着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之风主动寻求转型的城市,包括盘锦、丽江、张掖等城市,这些地方先有的城市,后来又发现了资源,成为资源型城市,城市功能较为健全、完善,由于具备城市的基本功能,所以转型升级快。
据了解,为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01年,国务院开始进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解决资源型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实现城市转型。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要求争取通过10年左右时间,健全内生动力机制、建立平台支撑体系,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重新建立起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竞争力。2017年4月21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支持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顺)、河北唐山等12个城市(经济区)建设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转型升级仍面临难点和问题
赵连荣表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改变了矿城面貌,优化了经济结构,非矿经济贡献比重增加,对外资本吸引力逐步加大,以棚户区改造工程及塌陷区治理工程为龙头的环境改善工作进展非常快。在看到成果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矿业占比仍然很高,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仍比较严重;还没有理顺矿山、矿业、矿城的关系,大型国有矿山仍很艰难;城市功能的缺位与矿山企业社会功能的越位并存,一方面城市功能的缺位导致对非资源型产业很难有吸引力,同时矿山企业功能的越位又使得矿山企业积重难返,竞争力不强。同时,他表示,资源的开发确实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但是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是刚性需求。从矿业发展史来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通过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可以使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常健认为,绿色矿业还遭遇另一发展困境,矿业的资源开发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把子孙后代的资源拿到现在来消耗”的问题,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性。矿业城市占全国城市将近一半,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枯竭城市越来越多。另外,很多矿业城市因矿而建,矿山多是大型国有企业,矿业企业的发展也是国企改革的难点所在。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沈镭表示,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规模是10万人到20万人口,以中小城市为主。一些资源型城市地方财力非常有限,特别缺乏科技创新投入,没有综合竞争力优势。在他看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要解决接续产业、融资两个核心问题。
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
“绿色矿业发展的核心不是末端治理,而是前端绿色设计,设计矿山时就要考虑将来矿山废弃之后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从设计的源头抓住绿色矿业。”常健表示,矿业城市转型升级,没有全国统一标准,要实事求是,探索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不仅要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更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例如与“一带一路”相结合。
以淮北市为例,淮北市因煤而建,是全国13个重点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经过近60年的矿业开发,铸就了“华东能源基地”的美誉,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土地、植被、水等资源被破坏,山体裸露,留下了一段“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的矿业殇城的沉重记忆。
淮北市水务局副局长张震介绍了淮北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做法,淮北市不断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路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并形成了“三大类型、六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历经30多年的实践探索,淮北市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也经历了一次次蝶变、提升。“十八大”以来,淮北市努力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坚持不懈地做好“青山”、“碧水”、“蓝天”三篇大文章,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山水生态城市,形成“三山环绕、六湖珠连、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山水生态城市格局。石质山披上绿装,做活“青山”文章,具体做法是持续投入,市财政坚持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推进荒山绿化,近7年累计投入石质山绿化资金近1.6亿元。反复实践,刻苦攻关,技术人员持续开展石质山造林恢复技术研究,摸索出七步造林法,并在全国推广。政策支持有保障,市场运作,出台育苗复制办法,对造林连片十亩以上的每亩补助500元,鼓励和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矿山开发,开展林下养殖,发展生态旅游、荒山绿化工程,采取市场化运作、合同化管理、专业化施工,全过程监理、工程化造林的模式。全民总动员,建立义务植树等级卡制度,成立义务植树志愿者服务队,开展认建认养活动,全民义务植树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开展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做精“碧水”文章。根据煤田构造特点,打造生态廊道,根据每个湖泊的大小、形态和区位的不同,赋予不同的定位和文化内涵。以河湖连通为抓手,建构健康水网。根据淮北城市特点,充分考虑不同河段、湖泊的生态系统特点和功能定位,兼顾雨洪资源利用、防洪除涝、环境水景观、水生态修复,通过有效的水系沟通,形成了流通的健康水网格局,有效支撑了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以整治黑臭水体为目标,提升人居环境,基本实现了城市规划区内污水应收尽收、入河污水全面截污并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的目标。以创新实践为源泉,提高综合收益。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摸索出“深挖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莲藕”,“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充填开采减沉降,注浆固基起高楼”,“科学预测沉降量,超前治理保耕地”等十余种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的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塌陷区综合治理、煤炭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淮北市正在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型。
作为另一个资源型城市的白银市,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确定的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城市,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科技部确定的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在以高新技术带动产业转型,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化改造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白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宿俊乾表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这是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现在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资源型城市应当走绿色发展之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绿色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扭转发展的传统惯性模式,增强转型升级的决心和勇气。(刘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