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河谈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矿业的现状与未来
来源:中国矿业报网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时间:2015-10-26
编者按:
站位决定空间,角度决定方向,高度决定视野,态度决定未来。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与矿业“寒冬期”叠加的当下,身处其中、饱受影响又肩负重任的矿业企业领导者应该以何种姿态看待现状、思考未来?
在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景河看来,寒冬是考验,但新常态更孕育大机会。
四年前,陈景河就曾提出矿业寒冬或将出现的警示,今天却已不幸成为现实。在他看来,在3~5年内,矿产品价格仍将在目前价位上震荡,部分品种还有进一步探低的可能,之后可能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但过去“黄金十年”的辉煌绝不可能重现。
作为矿业行业的一员,陈景河坦言,对目前的经济和矿业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一些才会更安全。在他看来,矿产品需求不旺、价格低迷,是矿业行业的新常态。矿业企业要做的不应该抱怨市场,因为谁也不能左右市场。苦练内功,控制成本,才是矿业企业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事。在矿业高潮时期形成的管理体系和诸多举措,在目前矿业寒冬背景下进行改革和调整,是必然的事。首先要保生存,然后才能谋发展。
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矿业走势,陈景河充满了信心。他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矿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会日趋活跃,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矿业企业参与全球矿业市场的力度和广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将成为新时期全球矿业市场最活跃的力量之一,全球矿业格局或将由此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也许,他的观点并不一定能获得所有业内人的认可,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矿业寒冬期,作为我国重要矿企之一的带头人,陈景河带领企业从自我出发、主动迎接挑战、在危机中寻找突破口,以谋求发展的思考和实践精神值得我们肯定。
现实中,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新常态下,紫金矿业的发展战略没有重大调整,“抓改革、保增长、促发展”是紫金矿业未来一段时期工作的主基调,国际化是该公司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甚至是主要方向,控制资本支出和营运成本是主要工作。
为了能让这种积极的声音在行业中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本报特在此全文刊登陈景河在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的发言,供业内参考学习。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就中国矿业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今天谈的这个问题相当沉重,因为我们正处在矿业的“寒冬”中,矿业领域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寒意,都必须经受严冬的考验。大家普遍关心的是,这场寒冬还要持续多久?现在是“最冷”的时段吗?中国矿业的现状和未来如何?在此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新常态下的矿业寒冬
(一)新常态下需求不振对矿业有重大影响
“新常态”是目前经济类网络和各种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也已成为市场的共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此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主力从过去的第二产业变为第三产业,增长方式从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的量的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的质的增长,从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
过去三十年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到了“天花板”,有“量”就能增长、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过剩成为新常态下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其中,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特别是金属材料业有重大影响。
就大宗商品中的金属而言,中国大陆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40%~50%,中国已经创造了太多的全球第一。正是如此巨大的消费,形成长达十几年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过去多年闻矿而“疯”而“狂”的景象还历历在目,多少投资者由此而一夜暴富。超高利润诱导巨额投资,逐渐产生过剩产能,在消费需求增长下降甚至负增长的背景下,三年前矿产品价格开始下跌,甚至是断崖式暴跌,导致目前矿业行业极其困难,太多的投资者深陷其中。这就如曾经极其红火的煤炭行业一样,从巨额利润到几乎全行业亏损,就是一个生动而残酷的写照!
中国大陆人口占全球人口约20%,而其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矿产品大多超过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倍。在这种背景下,仍然指望中国拉动全球需求较大增长是不现实的。尽管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仍然有一定增长,但增长速度和额度在明显减缓。需求增长乏力的状况仍将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
(二)3年~5年内价格震荡、探底仍将持续
四年前,在厦门召开的中国探矿者年会上,我就提出了矿业寒冬或将出现的警示,当时大多数同行不以为然。然而2012年开始的部分矿产品价格下跌,之后延续至今的全面暴跌,不幸成为现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2年开始,采矿业利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逐年扩大,2013年为-17.34%,2014年为-23%,今年1~8月为-57.3%;在规模工业利润中,2011年采矿业占18.9%,今年1~8月下降到5.05%。目前看来,矿业企业经营形势极为严峻。可以预见,朱训老部长过去反复呼吁的“四矿”问题将会重新出现。
不少同行一直期盼着今天能够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2009年迅速实现“V”型反转一样,期待矿产品价格重回快速上涨的轨道,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在3~5年内,矿产品价格仍将在目前价位上震荡,部分品种还有进一步探低的可能,之后可能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但绝不可能重现过去“黄金十年”的辉煌。
事实上,各大矿业公司大多在价格暴跌、亏损持续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产量,从而控制单位成本。比如铁矿,即使在价格从高位暴跌约70%的情况下,具有资源和成本优势的国际矿业巨头仍然在增加产量。因此,即使价格暴跌导致大量高成本矿山关闭,市场供应也不容易减少,目前的铁精矿和煤炭产量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希望通过产能消失和产量大幅度减少,实现矿产品价格回归到合理价位,这需要的时间比我们预想的要长得多。
(三)中国矿业行业先天不足,保生存是首要目标
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矿业企业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更多。
首先,国内矿产资源普遍为中小型,品位低、开采难度大,而且矿权获取以及土地、林地、环保审批和地方协调难度较大,代价也高;矿业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体制总体较为僵化,企业多而小,部分大而不强;大部分企业负担重,债务比例高,成本高企,面对矿业寒冬,缺少应对之策和有效措施。
其次,中国的矿业经济是诸侯经济,国有矿业仍然占绝对优势,以行政区划控制矿产资源是一大特色。即使在目前矿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兼并重组也少有发生。等苹果全烂了才想到卖,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以市场方式解决矿业问题应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第三,中国大宗矿产品资源自身禀赋条件差、对外依存度高,56%的铁矿、83%的铜矿、57%的铝土矿、57%的原油,都需要进口。目前,中国大量高成本的中小铁矿企业纷纷倒闭,即使是我们优势矿种、全球产量第一的煤炭,也在海外低成本矿的冲击下,丢盔弃甲,陷入困境,这就是现实。
作为矿业行业的一员,对目前的经济和矿业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一些才会更安全;矿产品需求不旺、价格低迷,是矿业行业的新常态。我们不应该抱怨市场,因为谁也不能左右市场。苦练内功,控制成本,才是我们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事。在矿业高潮时期形成的管理体系和诸多举措,在目前矿业寒冬背景下进行改革和调整,是必然的事。首先要保生存,然后才能谋发展。
二、新常态孕育大机会
(一)危机下的积极因素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是没有问题的。在目前经济基数很大的背景下,即使5%的增长,也是不错的速度。根据有关方面的测算,到2025年,主要矿产品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增长速度和增长量会明显减缓。
我们也看到,随着经济增长尤其是工业化速度的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将成为新的矿产品需求增长的重要区域;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西方发达经济体对矿物原材料的需求也会有一定增长。
目前的矿产品价格相当一部分徘徊在现金成本附近。近年来,新增或即将新增的产能,由于其巨大的资本开支及建设投资,大部分综合成本已经远高于产品价格,陷入矿山投产即亏损甚至面临关闭的状态。由于成本红线和高成本产能的消失,矿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
在新的历史时期,矿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会日趋活跃,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矿业企业参与全球矿业市场的力度和广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将成为新时期全球矿业市场最活跃的力量之一,全球矿业格局或将由此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二)中国部分优秀企业已经具备参与全球矿业竞争的条件
过去三十年,中国市场以及中国矿产品生产和消费为全球经济及矿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矿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矿业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中国企业在市场泡沫高企时期“走出去”,成功案例不多,教训和代价不少。但是,我们不应该去指责这些先行者,因为成功从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而且国际矿业巨头也会犯同样的错误,矿业危机下大量的国际矿业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或拨备损失,比如某国际矿业巨头2011年用40亿美元买下了一个矿床,三年后卖出仅5000万美元,这就是市场!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矿业企业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部分企业已初步具备了逐鹿全球矿业市场的能力。在先进矿业开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及成本控制方面,在低品位、难选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小型复杂矿床的开采方面,中国矿业企业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且创造了不少矿业开发的神话。中国矿业目前主要缺乏的是国际运营人才和经验,这些只能在实践中解决。
(三)“走出去”是中国矿业企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过度,保有资源储量较低,人均保有量水平极其低下,大部分矿业公司仅限于国内发展,空间非常有限,难度会越来越大。
目前,全球矿业市场极其低迷,相当部分的矿产资源和矿业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有实力和能力的矿业企业要借此机会,大胆“走出去”,参与全球矿业市场的合作与竞争,这是中国矿业企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品市场。在这一时期,如果我们没有培育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跨国矿业集团,在矿业领域就是重大的失败!
过去十几年,中国商品走向全球,今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资本全面进入全球资本市场指日可待。中国矿业企业和投资基金必将借助这一东风,与国际矿业企业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及矿业市场的振兴。
三、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
(一)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目前,相当一部分与矿业有关的法规都是在矿业非常火爆的时期制定的,对于规范当时的矿业市场秩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反过来,行政审批过度严格,矿业权的获取和市场流转都存在过多限制。要完成一个完整矿山开采证照的办理,手续繁琐,时间跨度长,这些都会对矿业行业的市场化造成较大的制约。此外,在矿业行业利润丰厚的时期,国家及有关省份出台了许多严苛的税费政策,有的地方政府把矿业权当作土地等同管理,就连探矿权申请在先获取的基本条件,也一律被招投标程序代替,这些不利于矿业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近年来,国务院对诸多审批审核事项进行了重大改革,如国家发改委和工商部门就项目审批、企业登记管理、兼并重组等下放了许多权利,出台了许多便利规定,希望通过简政放权来激活市场。我们也非常期待矿业相关管理部门和财税部门能够尽快完成相关改革,给处于寒冬中的矿业企业一些温暖,帮助矿业企业渡过难关。
(二)关注背景异常与环境污染的区别,做好矿山环保监管
确保环境安全是矿山企业必须坚守的底线。紫金矿业在这方面曾经犯过错,吃过大亏,教训极其深刻。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矿业企业二十多年来,在矿山环保方面的进步是巨大的,政府对环保方面的监管也是极其严厉的,一些方面监管的严厉程度远远超过海外监管。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矿床的发现主要是通过水、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元素的异常来实现的,对金属矿而言,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重金属污染”。但实际上,我们必须把自然背景的“重金属异常”与开发产生的“重金属污染”严格区分开来,尤其在勘查阶段,环境地质工作非常重要。目前,媒体上经常出现所谓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据我了解,大部分应该都是自然形成的“土壤重金属异常”,也就是背景异常。希望我们的地质和矿业同行以及监管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和关注背景异常与开发造成环境污染的区别,否则整个矿业行业将遭受“无妄之灾”,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借鉴海外环保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科学监管水平。
(三)大力支持矿业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矿业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矿业企业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希望政府能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为“走出去”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便利通道,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企业海外并购和项目建设提供低息资金支持,同时在项目审批方面提供更多便利。
我们要虚心向国际先进同行学习,把我们自身的优势与项目所在地的客观情况良好结合,严格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要求自己,高度重视社区的和谐协调发展;参与海外投资的企业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和力量,形成合力,抱团出海,避免恶性竞争。
(四)行业协会应成为企业避风取暖的场所
中国矿业联合会及有关协会作为矿业企业的行业组织,在矿业寒冬下要发挥积极作用,在政策法规和税费方面,认真听取企业意见,积极、系统地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矿业行业的现状和诉求,营造一个良好的矿业发展环境,为正在经历寒冬的矿业企业提供避风取暖的场所。
(五)紫金矿业愿与同行们携手共度难关、共谋发展
紫金矿业的发展得到了各位领导、同行及协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在新常态下,紫金矿业的发展战略没有重大调整,国际化是公司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甚至是主要方向。我们重点关注一些成熟的大型金、铜等金属矿业项目,非常愿意并重视与国内外大型矿业公司合作。
面对金属价格的大幅度下跌,紫金矿业也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抓改革、保增长、促发展”是我们未来一定时期工作的主基调,我们把控制资本支出和营运成本作为主要工作来抓。紫金矿业的矿产品毛利率高于大多数矿业企业的水平,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面对未来,我们仍然充满信心!
紫金矿业过去二十几年在国内的发展是比较成功的,未来关键看海外的发展。公司将继续按照企业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式,充分结合客观实际情况,来解决公司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也非常愿意与国内外同行及投资者共同携手,抵御矿业寒冬,共同迎接矿业春天的来临!(刘艾瑛)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