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地质调查大事盘点

2015年地质调查大事盘点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日期:2015-12-31

  我国确定航遥地质数据库服务系统框架方案

  1月,我国航空物探遥感地质数据库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其数据库服务系统框架方案正式确定。方案内容包含航空物探遥感7个地质数据库现状调研和整合与集成初步方案设计两部分。

  点评:目前,我国基础数据库建设刚刚起步,存在分散建设较多、服务水平较低、使用不方便等问题,因此亟需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数据库整合与集成系统。“航空物探遥感地质数据库整合与集成”是“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整合与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最终全面建立航空物探遥感地质数据库服务系统奠定了重要基础。

  全球矿产资源卫星遥感“一张图”工程完成

  由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承担的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卫星遥感“一张图”工程基本完成。

  该工程完成了全球1∶500万卫星遥感地质矿产解译图件编制和入库,中亚五国、澳大利亚、赞比亚等地区1∶100万、重要战略选区1:25万和靶区1:5万遥感解译图件,全球植被、冰川、荒漠化、碳酸盐岩等环境因子的调查解译分析,初步查明了全球植被、冰川、荒漠化、碳酸盐岩等环境因子动态变化和现状,开展了热点岛屿与两极遥感环境地质调查和相关研究。

  点评:这是我国首次在全球范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矿产和资源环境调查,其成果为政府和境外“走出去”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解译成果和数据,对发展我国境外勘查技术体系、参与全球地学问题研究及实施境外资源战略战术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调局推出“九大计划”

  1月,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召开,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强调,地质调查工作必须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据介绍,中国地调局今年计划实施九大计划,部署49项工程、190个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点评: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地调局将更加注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注重服务国土资源管理,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依靠创新驱动,努力走出一条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2014

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揭晓

  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分别是:松辽外围突泉盆地火山岩覆盖区钻获轻质原油;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海试成功;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找矿实现重大突破;我国钾盐找矿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取得显著成效;发现世界最大幻龙头骨及水下觅食足迹;华夏地块龙泉地区发现亚洲最古老锆石;揭示华北古老大陆地壳结构及演化过程;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现全覆盖;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点评:上述成果集中代表了全国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重要进展,充分体现了地质调查工作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方面的能力与 水平。年度评选有利地促进地质调查科研一体化进程,激发地调科研单位和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推进业务建设、科学发展、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四同步”,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做出重要贡献。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通过评审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于2006年启动,2013年底完成省级、大区及全国汇总组潜力评价成果验收,2015年1月底成果报告通过评审。

  该项目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现状,科学评价未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形成真实准确的矿产资源数据,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供了资源勘查依据。

  点评:至此,人们关心的我国铁、铝、铜等25个重要矿产到底还有多少、分布在哪等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答案。该项工作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矿产成果资料的一次系统总结提升,也是我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的一次重要创新发展。其成果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地调局八举措助力地勘行业发展

  面对我国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下滑的局面,中国地调局提出8项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地质资料服务;二是加强科技攻关与发挥科技引领;三是开展针对性技术研讨交流与服务;四是加强重点地区矿产资源调查、异常查证等工作;五是加强质量管理与标准建设;六是以境外矿产勘查信息服务支撑地勘企业“走出去”;七是优化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布局;八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形势与对策研究。

  点评:公益性地质工作是商业性矿产勘查的“稳定器”。中国地调局的上述措施进一步优化了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的工作布局,助力地勘行业走出低谷。

  中美地调局勾画合作新蓝图

  3月率团访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双方商定,在页岩气等新能源矿产资源评价、海岸带综合调查、关键带研究、信息化、地灾防治、应对全球气候变等方面优先开展合作。

  点评: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九大计划”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七大科学使命”中,有大量需要双方共同关心、合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中美两国科学家有着强烈的交流愿望,双方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

  公益性油气地质信息服务平台上线

  由中国地调局油气中心负责建设的公益性油气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主要整合了基础地理、基础地质、盆地油气地质、钻井、油气田、油气勘查工区、油气基础设施等十余类实体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提供包括GIS导航、文献报告、专题图件、技术方法与标准、统计分析、仪器设备等6个板块的线上和线下授权服务。

  点评:充分利用油气地质信息能够减少重复性工作,有效降低工作风险。该平台的建成可加快推进地质信息的共享服务,为社会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规划、管理以及勘查开发提供有力信息支撑。

  中日韩共谋东亚地质调查事业发展

  4月8日,第一届中日韩三国地调机构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中日韩三国签订了地学合作协议,续签了中韩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进一步强化了中日韩地学合作关系。

  点评:中、日、韩三国在地质构造、成矿区带上紧密关联,在地学领域又各有所长。因此,在国际地质编图、三维地质调查、地下水和地热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等领域,三国地调机构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全国矿产资源“三率”及开发水平调查通过验收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全国矿产资源“三率”及开发水平调查》4月18日通过评审验收。项目组完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金矿、萤石等22个矿种19385个矿山(含油气田)的“三率”调查,绘制了全国22种矿产在产矿山分布图,建设了全国重要矿产矿山数据库;研究编写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标及其计算方法”行业标准,组织研制了煤炭、黄金等18种矿产“三率”指标要求;建立了全国重要矿山“三率”调查与评价数据库,设计开发了全国重要矿山“三率”综合调查与评价信息系统。

  点评: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尤其是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矿产资源“三率”调查评价工作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开创性工作,将为“十三五”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我国矿山复绿潜力巨大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成果显示,全国矿山开发占地177.50万公顷,正在利用的矿山开发占地面积约为50.2%、废弃矿山开发占地约为45%,已恢复治理矿山面积约为4.8%。2014年底,全国矿山复绿工程已经完成全国总量的11%,正在完成占全国总量的14.08%,未复绿的74.94%,我国矿山复绿潜力巨大。

  点评:在生态文明地位日益上升的今天,矿山复绿已成为热门话题。复绿有潜力,更要有动力。各地应尽快出台相关规范,将“矿山复绿”工作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等制度挂钩,拓宽“矿山复绿”工程经费投入渠道,加强动态监管,争取在获得金山银山的同时,留住绿水青山。

  全国区域地质志编制阶段性成果丰硕

  全国区域地质志编制项目总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在成果交流会上透露,山东、青海等11个省的省志于去年完成并通过验收,计划2018年完成全部32个省级和18~20个区级地质志的编篡工作。对区域地质志编制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并提出将工作成果列入向中国地质调查机构成立百周年纪念活动的百项重大成果。

  点评:这项工作开辟了地球科学原始创新的源泉,找到了打开能源资源宝库以及解决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的钥匙,提供了探索推进区域性地质志填图改革的依据,创建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的示范,搭建了地质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平台。

  中国地调局与北京大学共建天然气水合物创新战略联盟

  6月3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北京大学在京签署《天然气水合物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天然气水合物创新研究与科技攻关、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与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点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开发是中国地调局“九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既是双方深入贯彻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又是双方主动适应新常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形成页岩气多元投资勘查局面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报告(2014)》指出,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企业已率先在四川盆地取得页岩气勘探突破,探明首个千亿立方米整装页岩气田;我国勘查开发技术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开始进入规模化开发初期阶段,多元投资勘查局面已经形成。

  点评:总体来看,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已经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富集规律不清、面上尚未展开、核心技术尚需攻关、监督机制尚待完善仍是地质人员面前的“拦路虎”,页岩气勘查开发依旧任重道远。

  我国新发现绿色富硒耕地5244万亩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现场会议上发布了《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共完成土地地球化学调查面积150.7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调查13.86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8%;本次新发现绿色富硒耕地资源5244万亩,主要分布在闽粤琼区、西南区、湘鄂皖赣区、苏浙沪区、晋豫区及西北区等地。

  下一步,该局将继续加快构建中央、地方联动机制,系统开展重点地区的大比例尺调查,建立国家土地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持续更新土地地球化学数据库。

  点评:富硒耕地资源是开发出天然富硒农产品的先决条件,我们应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富硒耕地,强化数量和质量动态监控管理,为构建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地质矿产史料展开展

  8月25日上午,由国土资源部和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真实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矿产资源疯狂掠夺的野蛮行径,生动再现了地质先辈们为全面抗战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

  点评: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矿产领域的抗战是镌刻在民族抗战史上英勇、光荣、不能被忘却的纪念,同样值得我们追忆、铭记和反思。

  地调局151个项目获科学基金资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度项目名单中,中国地调局共有151个项目获得资助,总经费近7000万元。其中,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面上项目49项、青年项目98项。

  点评:在“科技兴局、人才强局”的战略要求下,中国地调局各单位采取强有力措施,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项目申报质量明显提升,获资助的项目不断增加,从根本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宏伟目标落到了实处。

  中国地调局部署“十三五”地质科技规划

  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会议对“十三五”地质科技规划和国际合作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具体要求包括5点:一是要求编写组成员充分了解局属各单位对地质科技和国际合作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十二五”地质科技和国际合作成果总结;二是要求局科技外事部门认真抓好两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争取尽快将两项规划送局党组审议;三是要求中国地科院协同局科技外事部门研究编制好局“十三五”地质科技规划和国际合作规划;四是要求规划编写组加强与局属各单位的联系,全面征求局属各单位的建议和意见;五是请国际合作规划编写组加强与“九大计划”协调人的联系,尽快组织相关工程负责人系统梳理各计划存在的关键地质问题,并研究提出国际合作方案。

  点评:当前国家外交战略呈现新特点,“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了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工作提供了新机遇。科学制定中国地调局“十三五”国际合作规划,将有利于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成果通过评审

  《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试点成果——《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于7月通过评审验收。该成果对江西省沉积、岩浆、变质成矿作用、构造控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成矿条件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重点记述了90个矿种(组)、244个典型矿床,划分了6个成矿带、4个成矿体系。工作人员还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最新的矿产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

  点评:该成果被誉为“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史上的新起点”。它的研编成功为《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成果的研编开了一个好头,值得全国各省认真研究并借鉴经验。

  地调局出台“五不唯”“四问”人才评价标准

  中国地调局出台的《关于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建立以“五不唯”和“四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标准,选拔一批在地学界享有知名度、取得重要成果和应用转化效益、能够服务国家“五大需求”的地质人才。

  点评: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为落实“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职能定位而推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助于“科技兴局、人才强局、依法治局”战略的实施。该政策旨在造就一支能够破解重大问题、在国内地学界具有影响力、在国际地学界具有话语权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

  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研究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可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以及室内模拟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对水合物的理论研究、勘探和开发等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点评:该成果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固体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测定水合物结构的两种实验技术,首次建立了X-CT、核磁成像原位观测沉积物中水合物赋存状态的两种测试技术,首次对不同体系中水合物稳定性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实现了对水合物-水体系中离子浓度的在线定量测试。它创造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一个新高度。

  彩虹-3系统首次公开亮相

  10月21日,通过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场外平台展示,我国自主研制的彩虹-3中型无人机航空地球物理综合测量系统首次在国际公开亮相。这标志着经过为期2年的试航试生产,彩虹-3系统正式转入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民用领域,开始进入商业化使用阶段。

  该系统是世界第一个针对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开发的中型无人机航空地球物理综合测量系统,集成先进的航空磁场和放射性测量方法,主要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金属矿产和放射性矿产勘查等领域。与传统的有人机航空物探勘查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安全系数高、测量质量高、工作效率高、智能化程度高等四大优势,相应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点评:长期以来,我国航空地球物理测量设备一直受国际调机、设备运输、出国设备维修保养、不同国家的场地条件和任务成本等制约,无法在境外应用。彩虹-3系统的展出代表国内无人机产品已实现民用产业化应用,实现了技术成果向产业化发展的跨越式转型,正走上世界地质调查的舞台。

  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10月25日~27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办的李四光学术思想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与会领导向第一批获得“李四光学者”称号的4位相关领域专家及18名杰出地质人才颁发了证书,并为重新安放的李四光铜像揭幕。

  点评:李四光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不但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资源时为祖国找到了许多大矿,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富矿和精神富矿。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应该继续发扬李四光精神,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发展。

  海保配套装备项目调查船开工建造

  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的2艘综合物探调查船和1艘综合地质调查船于10月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负责一艘三维综合物探调查船、一艘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船的建设。其中,三维综合物探调查船将具备三维地震调查及二维地震测量、重力测量、磁力测量水深等调查能力,可用于海洋地质保障工程中区域地质调查、油气资源调查等任务;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船将装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调查、海洋水文调查和信息化管理等4类调查设备,具备地质调查(含浅钻)、地球物理调查、海洋水文调查等调查能力。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负责一艘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船的建设,设计单位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研究所。

  点评:海保装备配套项目是国家重大工程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调查计划的关键支撑项目。这3条调查船的建造实施对落实国家船舶规划、建立和完善我国船舶体系、展示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调查船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大幅提升我国基础性海洋油气及矿产资源调查能,推动中国地调局海洋装备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

  中国地调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成立

  中国地质调查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于2015年12月17日成立。该中心将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完成国土资源卫星遥感监测、国土资源重大应急任务服务和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重要任务。

  点评:卫星遥感技术是实现找矿突破、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重要支撑服务,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精尖卫星遥感服务。我国国土资源卫星事业即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该中心的成立符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需要,标志着我们国土资源卫星正式迈入系统化研究和应用阶段。 (潘冰)

  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