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投资: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
矿业投资: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
来源:中国矿业报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时间:2013-11-11
矿业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阵痛,这似乎是本届矿业大会众多与会嘉宾的共识。 “我甚至用不着摆出一堆数据,就能告诉大家现在的行情有多糟糕。”11月2日,在“政策与金融”分论坛上发表演讲的中砥国际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曾念庆跟现场的听众打趣着说道,“前两年我来矿业大会作报告,投资相关的论坛基本都是座无虚席,今天看来参加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的确,记者也留意到,论坛现场座位的后两排一直缺少“座上宾”,与前几年火爆的矿业投资论坛对比强烈。在现场的交流中,记者也了解到,很多与会者是带着犹豫和疑惑来到这里的,都希望通过聆听专家的解读,能把得住这个市场发展的脉络。 受世界经济增速乏力影响,近几年全球矿业发展势头放缓,矿产品价格、贸易和矿业投资等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荡收缩,众多矿业投资者的热情似乎也在从之前趋于“疯狂”的状态中逐渐冷却。 根据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毅介绍,近几年我国企业对外矿业投资情况呈现明显波动。根据该商会的备案,2010年共受理173个项目,投资总额151亿美元;2011年达到顶峰共289个项目,投资总额196亿美元;2012年回落至166个项目,投资总额76亿美元。截至今年9月份,在该商会备案的海外投资项目有99个,投资总额为32.87亿美元,预计全年项目可达140个左右,投资额为50亿美元左右,项目数量和金额同比去年分别下降15%和34%。 根据中国矿联发布的数据,今年前3季度,中国矿联共受理我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项目103个,同比减少8.0%,中方协议投资额31.36亿美元,同比减少10.9%。 冲动的投资在减少,观望的氛围在酝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据的衰减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投资者理性的增加,在这持续低迷的市场中也许正孕育着机遇。 非理性的市场 任何市场都不可能无限期地繁荣下去,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呈现频繁波动性的市场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对于矿业资本市场来说,近10年的波动性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从多伦多证交所创业板矿业股指近10年的表现就能看出来。”曾念庆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业资本市场,“多伦多矿业板”的走势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全球矿业市场的发展走向。 据曾念庆介绍,从2002年到2008年,多伦多的矿业资本市场经历了一个繁荣期,大量资本涌入矿业市场,为许多矿业公司和初级勘探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经济支撑。与之对应的是新一轮全球矿业“超级周期”的到来。 2002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但我国经济在当时仍然保持着高位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大大加快,随着大范围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对于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一路攀升,在进出口大量矿产品的过程中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全球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得不说,“中国因素”是这一轮矿业“超级周期”到来的重要原因。 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大量资本迅速撤出投资面广、额度大、风险高的矿业领域。曾念庆表示,“多伦多矿业板”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中遭受重创,很多上市矿业公司和初级勘探公司从那时起,经营状况就一路下滑。有些企业的市值在一夜之间甚至蒸发了一大半,当时其实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最好时机。他举了一个例子:2009年6月26日,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下属的中色地科公司以其设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中色地科(香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定向增发的形式,以每股0.05加元的价格,成功收购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市场上市的加拿大加纳克资源股份有限公司40%的股权,总花费不到300万加元;而后在2011年3月,又以每股5.4加元对外转让了800万股,不仅成功套现4300万加元,同时以占股20%仍然作为这家当时市值超10亿加元的公司的最大股东。 “中国企业用两年不到的时间缔造了一个矿业并购的神话。”曾念庆如此评价,这也是中国企业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外上市初级勘探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机遇而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矿业资本市场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两年多的短暂回暖,从2011年初至今,又进入了一个看似漫长的下行通道,从趋势上看,现在的回落点也几乎快要到达与2008年最低点相当的位置。但是,“抄底”矿业的时机真的到来了吗?在这样一个不理性的市场里,投资者的机遇到底又在哪里? 理性的投资者有专家认为,矿产资源供求关系不平衡、不协调将长期存在,而矿产资源开发的行业特点和产业发展规律也决定了矿业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将保持相对平稳。并且,中国境外矿业投资经历过此前一段时间快速增长后,在当前低迷的国际矿业形势下,已经进入风险和矛盾集中爆发期,各类项目分别面临不同的突出问题。 因此,在整个矿业行业面临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投资者保持充分的理性与谨慎是很有必要的。在“政策与金融”分论坛上,中国矿联常务副会长王家华就向中国企业尤其是非矿企业的海外投资发出警告。他提醒投资者,前一阶段矿业大热时,中国大批的矿企、地勘单位“走出去”,很多都是铩羽而归,非矿企业应该更加注重理性,“无师者无畏也可能演变为无知者无畏,他们惨痛的教训,你们一定要吸取”。 据了解,由于不熟悉海外商业环境和游戏规则,对被投资国的国情及文化了解深度不足,投资并运作海外项目的能力有限,对需要做出的调整认识不足等原因,致使不少中国企业对外矿业投资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困境。 有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在部分国家的矿业投资投机性、跟风性、盲目性比较强,中小型矿山开发比例过高,不规范、低层次的矿业开发容易引发境外严重反弹,而一些大型项目对社区发展和信息透明度的重视不足,又容易引发与当地社区的误解和矛盾,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以蒙古国投资为例,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乌兰巴托分所主任张曙光称,在蒙古国投资失败的企业95%以上都是因为缺少对合作伙伴有效的法律尽职调查,“很多中国企业到蒙古国投资行为不太规范,大部分企业通过各种非正常途径,比如朋友介绍、社会上的各种渠道等获得一些矿权项目的信息,然后通过中间人介绍,在一两个月之内便草草签了合同。” 张曙光表示,“风险往往发生在协议签订之前”,详细全面的尽职调查,能够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发现投资目标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从而做好规避、转移和应对风险的各项准备。 作为理性的投资者,除了做好充分的尽职调查,审慎、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有专家在论坛上就坦言,对中国矿企而言,也许大部分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上没有绝对的资金优势,无法在某些项目中做到绝对控股,但在收购国外上市的初级勘探公司时,其拥有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完全可以成为获取最大收益的撬杠。 聪明人的博弈在投资世界中有一个“市场先生”理论颇为值得寻味。大致意思是说,如果投资者仅仅只是根据市场“情绪”的波动来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在市场好的时候买进、不好的时候卖出,那到头来肯定会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而真正聪明的投资者,往往不会过多地依赖市场数据的变化,需要做的只是在合适的时间遵循投资的最基本准则——买低卖高。 股神巴菲特也有一个很著名的投资哲学: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被很多投资者奉为经典。那对于众多矿业投资者来说,现阶段是该“贪婪”还是该“恐惧”? 北京雨仁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栾政明认为,很多矿业项目目前处于明显的价格低地,正是投资者考虑出手的好时机。据他介绍,在多伦多证交所的上市公司中,市值低于100万美元的多达389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24%,“用北京的两套房产就可以在多伦多换几个好的矿业上市项目”。他还举了个例子,一个已经探明近60吨黄金资源量的项目,目前叫价只要1000万加元。“而更多项目的市值,现在已缩水到高峰时市值的10%左右。” “现在的矿业股持续走低,没有人愿意要,关注的人也很少,我们应该要一部分。”曾念庆也表示,矿业行业的深化调整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投资者如果在这时候进行投资,有可能会承担市场继续探底的风险,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调整过渡,未来的回报将会相当可观。 从众多投资专家的观点中不难看出,业界对于矿业市场的再度繁荣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在目前看来,与其说是资本市场的“弄潮儿”们嗅到了抄底海外的时机,还不如把它看作是聪明的投资者在不理性的市场和理性的投资行为之间进行的一场博弈。如今的矿业市场,很难界定它到底是资本市场的“宠儿”还是“弃儿”,也许正是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诞生的这样一方舞台,才成为真正的“冒险家的乐园”。 面对多个国家矿业部长的真诚邀约,您是否已经“身未动而心已远”了呢?(周 铸)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4(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4年10月2 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