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为新能源开发蹚路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为新能源开发蹚路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国土资源报 时间:2014-03-05

      2013年岁末,国土资源部对外正式发布消息:我国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多种类型、多层位富集的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样品,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

      如何抢占新能源高地、确保我国未来能源安全,一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关注的重点。近日,围绕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部署、进展等问题,记者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进行了专访。

      我国“可燃冰”资源丰富,实质性的调查和研究起步较晚

      记者:我国“可燃冰”资源前景如何?

      李金发: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高效能源,是20世纪地质科学在能源矿产领域的一大新发现。经初步测算,其资源量相当现在全球已经探明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能源碳总量的两倍,因而,被誉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

      我国“可燃冰”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根据目前研究成果,“可燃冰”主要赋存于海域陆坡深海沉积层和陆域永久性冻土层。

      从海域看,我国具有大片的陆坡深水区,也是“可燃冰”成矿的有利区;从陆域看,我国拥有青藏高原、东北等大面积的永久性冻土带,可作为“可燃冰”的勘查靶区。从赋存条件看,我国开展“可燃冰”的勘查开发,比许多国家更具优势。

      记者:中国地质调查局何时开始关注“可燃冰”的?

      李金发:我们起步较晚,直到1999年才开始对“可燃冰”开展实质性的调查和研究。

      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后,针对美国、日本等国已获取“可燃冰”实物样品的现实,立即启动了“可燃冰”的相关预研究,在南海北部发现了“可燃冰”存在的似海底反射证据,随后组织实施了两大国家重点专项,尽快摸清“可燃冰”资源家底,掌握开发关键技术,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抢占这一新能源高地,为实现“可燃冰”开发利用、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提供基础支撑。

      在海域和陆域全面部署“可燃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并获得实质性突破

      记者: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部署了哪些工作?

      李金发:在海域,首先部署了“可燃冰”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系统获取了“可燃冰”存在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等综合异常信息,初步圈定了 有利远景区,并对其资源前景作出科学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部署了“可燃冰”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加大重点目标区勘查力度,同时加强海域“可燃冰”勘查、钻探、测试、试开采、环境效应评价等关键技术研发,力争早日实现“可燃冰”开发利用。

      在陆域,首先部署了祁连山冻土带“可燃冰”资源调查试点工作,获取冻土带赋存“可燃冰”的有力证据,对我国永久冻土带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做出科学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全面部署我国永久冻土带“可燃冰”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加大祁连山、羌塘、漠河等重点地区的勘查力度,同时加强陆域“可燃冰”勘查、钻探、试开采、环境效应评价等关键技术研发,首先在陆域实现“可燃冰”的试开采,为海域“可燃冰”的试开采奠定基础,并推进“可燃冰”开发利用。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这些工作取得的进展。

      李金发:经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艰苦努力,这些工程先后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在海域, 2007年4~6月,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的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获实物样品的国家。2013年6~9月,又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探获高纯度多种类型的“可燃冰”实物样品,且通过钻探工程控制了这一矿区的“可燃冰”储量,为国家准备了一块相当于一个大型天然气田的备采矿区。

      在陆域,2008年11月和2009年6月,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祁连山)永久冻土带多次成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

      未来工作瞄准五个重点方向

      记者:以目前成果看,如果要使“可燃冰”进入到能源供应链条,我们还有哪些技术难题需要突破?

      李金发:经过长期的科技攻关,我们在“可燃冰”资源勘查、模拟测试、找矿预测、成矿理论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要使“可燃冰”进入到能源供应链条,还有很长一段路程,需要对“可燃冰”的综合勘探、保温保压钻探取芯、综合测井、现场测试、试开采模拟实验、试开采装备、环境效应评价等技术难题进行全面攻关并取得突破。

       记者:中国地质调查局打算如何突破这些技术难题?

       李金发: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基本掌握了陆地冻土带“可燃冰”试采相关技术,而海域“可燃冰”开采技术尚未完全成熟。2013年3月12日,日本在其南部海域获得试开采“可燃冰”成功,共试开采6天,平均日产2万立方米天然气。但是,因开采技术和方法尚未完全成熟,导致开采成本过高,未能实现商业开采目的。

       中国地质调查局一直密切关注“可燃冰”关键技术最新动态,同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了“可燃冰”勘查与试开采同步推进机制,在国家层面搭建好开放平台,积极引导国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石油公司等系统的优势技术力量参与攻关,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集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创新管理方式、规划部署、技术研究等。

       记者: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将如何继续推进?有哪些具体部署?

       李金发:未来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查明中国“可燃冰”资源分布状况。继续加强“可燃冰”综合勘查技术研发,加快“可燃冰”资源的区域概查进度,加大有利远景区的面上普查、重点目标区的点上详查等力度,锁定试采靶区,为“可燃冰”资源开发提供试验基地,力争用8~10年时间初步摸清我国“可燃冰”资源分布状况。

       二是研发“可燃冰”试采及开发相关技术。按照先陆后海的原则,先研究陆上“可燃冰”试采技术,力争利用3~5年时间,实现陆上“可燃冰”试采。在陆上试采技术经验成熟的基础上,再针对南海“可燃冰”成藏特点,研究制定既经济又适用的海域“可燃冰”试采方案,研发相关技术装备,突破开采工程的设计、建造、安全监控等关键技术,实施海域“可燃冰”试采工程,为商业性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建设“可燃冰”实验基地。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可燃冰”资源勘查、技术研发、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实验基地,重点建设冻土区“可燃冰”现场移动实验室、勘查技术研发基地、开发与环境模拟实验基地等,整体提升我国“可燃冰”勘探、开发和利用等技术水平,为产业化开发提供支撑平台。

       四是建造专用的“可燃冰”钻探船。研发和购置专用设备,逐步实现“可燃冰”钻探船关键技术装备自主研发,为海域“可燃冰”资源量的科学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建立“可燃冰”环境效应评价体系。对“可燃冰”勘查、试采、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周密监测,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可燃冰”勘探、开发等活动引发的甲烷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导致环境影响提供科学对策。(于德福)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 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4(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4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