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上午,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主题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召开。行业领袖、经济学家围绕大会主题“弘扬丝路精神 共促矿业繁荣”进行演讲。图为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育龙发表演讲:“一带一路”倡议是解决世界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侯一俊 摄 徐晓婧 编)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
很荣幸受邀参加2017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并且在矿业大会上就“一带一路”这个话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和分享。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分享的题目是《“一带一路”是解决世界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家都知道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从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两个很重要的资源大国——一个是哈萨克斯坦,一个是印度尼西亚的时候,分别提出了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倡议。
到2015年3月份,在博鳌亚洲论坛,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精神,及建设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到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推进“一带一路”工作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要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和平丝绸之路。
今年5月14日在北京又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切回应,最后达成了270多项重要成果。
我的演讲主要是分享四个方面:第一,当代世界面临一系列突出的发展难题;第二,以促进共同发展为核心的“一带一路”;第三,中国30多年的发展成就奠定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立论基础;最后是跟大家分享“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进展。
一、当代世界面临一系列突出的发展难题
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全球经济的平衡。原有的平衡状态,以APEC、巴西等向全球产业循环提供能源资源,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主要提供劳动力、土地空间,把来自APEC和主要资源国的资源产品转化产品,欧美发达国家提高资金、市场和技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链条。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萎缩,原有的平衡和链条被打破,导致对于制成品的需求增长放缓,甚至下降,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下降必然会导致向上延伸,对资源国的需求产品下降,能源、矿产品的价格出现了下跌,原有的经济平衡被打破。
所以,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的全球贸易增长量下降到3%以下,甚至到去年的时候,实物货币贸易的全球增长只有1%,而在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的贸易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在7%左右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进入了从2008年开始的一个漫长的复苏过程,这也是去年的时候IMF总裁在法兰克福讲到“进入一个新的平庸时代”,是讲太慢、太长。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增长迫切需求新的增长动力,新的增长动力在哪里?
这张图是2008年以后的主要价格变化,右边是BP提供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2007-2016年,特别是2012年全球原油市场价格基本上一路下滑,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12年最高116.7美元/桶,左边是英国的的价格,反映了原油和基础产品的差距从2012年基本上一路下滑的态势。
与此同时,我们觉得现在出现这些问题的另外一个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差距扩大的问题,是由于上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但是在全球内不同国家由于国内技术、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环境等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些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无法吸收利用外部生产要素,因为基础设施条件达不到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也无法得到发挥,在上一轮的全球化中,这些区域成为了盲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些区域在哪里呢?如果看看,世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腹地,而在一些内陆锁闭的国家和非洲大陆,在整个发达经济体进入后工业化经段,这些国家还有许多未开启现代化的大门。因此,现在在全球范围内贫困人口是主要在亚洲大陆和非洲地区。
这张图是世界银行网站上提供的图片,到2014年全球还有11亿人没有用上电。在印度有2.6亿,埃塞俄比亚是7500万,孟加拉是4300万,正好跟我刚才讲的这些由于地理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滞后,以至于无法承接传统的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的要素布局,有着直接的联系。
现有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按照IMF今年4月份的展望报告,目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占到80%左右。当然,中国大家知道有32%的贡献(去年),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贡献份额相当于20年前的2倍,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消费增长的贡献也占到85%,这种变化意味着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正在由发达地区、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转移。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并没有同步跟随这一变化趋势而发生变化。特别是,从去年以来,大家看到在欧美很多国家逆全球化,现在不仅仅是一种思潮,而且成为一种实践。我们看到贸易保护在抬头,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因此,如果不能从治理结构校正这种偏差,将对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影响。
这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三个方面的难题。
二、以促进共同发展为核心的“一带一路”
面对这三个难题,“一带一路”倡议的是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刚才讲的丝路精神首先是开放合作,它强调要通过开放和合作的区域精神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地流动,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深入融合,通过合作在新的世界环境下实现发展、实现共同发展的最好办法。
“一带一路”如何实现共同发展呢?它倡导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照顾合作利益的关切。参与方可以把自己最大的利益关切拿出来,体现平等互利的合作精神,最大限度反映沿线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自己国内发展的迫切需要优先解决关键问题,来确定各类项目的优先顺序,这是在实现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确定“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方面。这五个方面有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作为支撑,我们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实践首先从基础设施做起,改善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具备吸引外部资金的条件,转化本地的资源优势成为经济优势。因此,“一带一路”所倡导的这“五通”在中国40年改革开放支持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中国发展成就奠定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立论基础
我们刚才讲到很多发展中经济体由于长期地理锁国以及基础设施短缺问题,无法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循环当中。其实这个问题在“二战”以后就已经出现了,我们知道,在“二战”以后很多亚非拉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在政治独立以后如何实现经济上的发展,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一道难题。所以,各个发展中国家做了很多很多的探索,但是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路子上总体的绩效是不理想的。
引用一个2011年诺贝尔获得者Growhth先生的数据,他说所谓的“高速”是指超过7%,而“持续”则意味着要达到25年以上。以上面的定义衡量,有13个经济体实现了所谓持续高速增长,其中有8个在亚洲,有13个经济体,是博茨瓦纳、巴西、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马尔他、阿曼、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中国是最新进入这个名单的国家,也是GDP增长最快的国家。到2007年发布成果的时候,除了中国大陆以外都退出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给“一带一路”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现实、可以参考借鉴的成功范例。
我们连续30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我们的经济总量从1990年4000万亿美元到去年的11.4万亿美元,也意味着1990年到2017年27年间中国经济增量部分整整11万亿,超过去年全球经济总量的1/7。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占全球份额从1900年的1/50到去年的1/7。我们人均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344美元到去年超过8123美元的水平,我们成功进入到了上中等收入国家。因此,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国家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这也是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正是基于这样的实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得到的国际社会热烈的回应。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刚才讲到的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无法吸引积聚生产要素这样的现实困难,在沿线地区着重开展了以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和信息高速路这六路并举、互联互通的大建设。
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交通为先导,以园区来跟进开发资源,这样的一种模式在沿线地区的很多国家正在不断复制。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的三年时间里面,我们中国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的投资总量达到将近4000亿美元,其中,超过1/10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此,“一带一路”的增长效应正在沿着由中国到周边、周边到沿线、沿线到世界的路径在不断向前扩展。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社会的很多发展战略和规划顺利实现了对接,比如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以及土耳其的经济走廊,以及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等等战略都跟中国发展战略顺利实现对接。
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里,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们跟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与UNDP、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特别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在沿线国家投资建设了50多个经贸合作区,累计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了180亿美元,为这些国家创造了将近2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投资大部分是集中在加工制造业环节,但是这种加工制造业环节为当地原有的能矿资源优势的转化提供了可能。
这张图显示中国过去几年对外投资的增长情况,大家可以看看。我们从2000年的只有不到30亿美元到去年超过了1700亿美元的快速增长势头。前些年的时候,有很多西方的研究机构、研究学者在研究中国对外投资的问题的时候一直在强调中国的对外投资过度集中在资源领域,在全球抢占资源。“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后,我们以国际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要领域开展,又有一些学者和媒体说中国是在向国际社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过剩产能,是在输出污染。在这里,我愿意就这个问题分享一点我个人的想法。其实,我觉得这正好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表现,因为中国在这种能源矿产资源领域以及加工制造领域,我们现在拥有全产业链的优势,中国有30多年的开发实践,同时我们在这些领域与西方的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可能在合同报价方面有我们的优势和竞争力;对于沿线国家来说,他们现在正在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他的区位条件,他需要的必然是能矿资源的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钢铁、水泥、建材、玻璃等等。以及化工、汽车这些制成品。一方有需求,一方有供给,同时在合同价格方面又有竞争优势,这种选择我觉得正好符合了双方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基于我们的比较优势,劳动力低成本以及这样的比较优势,我们的吸引力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一些制造业行业。当我们的资源禀赋条件、我们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到现在的时候我们逐渐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升级。因此,我觉得这是完全符合市场规则的一种表现。
当然,在“一带一路”实践过程当中发展起来的中欧班列,其中有不少跟资源型产品以及制成品相关的一些内容。
除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外,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了各位比较熟悉的“一带一路”相应的资金融资机制,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倡议发起的多边金融机构以及中国政府的基金项目已经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我想用几分钟的时间汇报一下关于“一带一路”与能矿资源产品的关系。
“一带一路”沿线是资源富集地区。根据一项研究报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天然气储备占全球一半以上,达到53%,石油占17%,煤炭占了25%,铁矿石占了20%。这表明,能矿资源领域的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贸易的优势领域。在过去十年当中,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国家的贸易量增长了680%,这在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甚至开始往下走的背景下是非常突出的变化。
同时大家可以看到,随着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对外投资机构已经悄悄在发生变化了。下面这张图左面是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在不同领域的主要流向。可以看到采矿业它的规模已经退居到了只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30%,只有1/3的规模水平上,也就是说能源资源领域的对外投资现在的增长开始逐渐让位于其他的加工制造业领域的增长。
这张图反映了是2015年年度指标,可以看到最左面的红色数字是-32,这个数字就是中国2015年对外投资里面在采矿领域的规模绝对增长的数字,出现了-32的增长,是下降。这表明中国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环境的变化,中国的资源优势和禀赋条件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能矿资源领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一带一路”框架下项目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内容,但是也提醒我们,在能矿领域的合作也需要转型升级,需要向更具技术含量、更加环境友好、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提出四年来,中国与国际社会在逐渐互动、认识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积极响应,根本原因在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当今世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大势,也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同时为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发展难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沿线国家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在全球经济面临一系列难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的今天,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场合,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优化能矿领域的合作,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走得更稳、更好,也对于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也祝愿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7(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7年9月23~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