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中国铀业建设千吨级铀矿大基地,做大做强国内外市场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更加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全面提竞争力。”
我国首个规模化、现代化千吨级绿色铀矿山在新疆伊犁全面建成,内蒙古两个千吨级大基地建设实现战略突破,绿色经济的地浸砂岩产能比例已经占到天然铀60%以上,加快了国内铀矿开发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步伐,中国核地质首个海外总包项目落地……这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获得的信息。这些都与一家公司有关——中核集团中国铀业有限公司。
筑牢天然铀产业战略地位
谈到这些成果的取得,中国铀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杜运斌表示,科技创新引领是中国铀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
根据国家天然铀自有保障需求,中国铀业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中国铀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等重要奖项。以二氧化碳+氧气为标志的第三代采铀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天-空-地-深”一体化勘查能力基本形成,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突破2818米,“叠合复成因”铀成矿理论的提出、零价态金属铀的发现,引发国内外重要关注。
“‘十三五’是中国铀业建设千吨级铀矿大基地,做大做强国内外市场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更加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全面提竞争力。”杜运斌介绍称,在布局上,中国铀业将深化地矿一盘棋,实施大项目、创建新平台、获取大成果,构建科研与成果转化新体系,全面推进天然铀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中国铀业将携手国内外10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铀矿勘查和开发技术研发联盟、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省部级和集团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平台。同时,深化与中石油、中石化、神华集团等先进企业合作,推进铀煤、铀气协同开发研究,解决复杂铀资源勘查开发难题。此外,中国铀业将成立技术战略委员会,专门谋划一些重大的科研方向,为铀矿的勘探开发和军民融合技术协调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中核方案”走向世界
“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提升企业国际市场影响力、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做大经济规模的必然要求。”杜运斌说道。
2017年是中国铀业成立元年,也是全面“走出去”的一年。目前,中国铀业已在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开拓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作为中沙两国元首见证下的核能合作开端项目,沙特铀钍资源合作已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发现并圈定了多处找矿靶区;老挝钾盐详查探矿项目初步控制资源储量达上亿吨的超大钾盐矿,有望使老挝成为我国在海外最大的钾盐生产供给基地;柬埔寨供水工程项目有序推进,成为见证中柬友谊的一座丰碑;积极洽谈伊朗油服、巴基斯坦测井和埃及水井项目,其中巴基斯坦测井项目已签订合同金额约数千万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沙特一开始对中国的标准持有疑虑,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工作,现在他们对中国的标准很认可。因为咱们是在吸收俄国,美国、联合国方案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我们的标准既与国际接轨又更加严格,所以得到了国外认可。”杜运斌说。
资料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探明的铀资源约占全球探明总量的1/3,潜在资源也极为丰富。近年来,中国铀业坚持“走出去”战略,在尼日尔、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蒙古等国家控制资源量近10万吨,海外铀资源开发取得阶段性进展;另一方面抓住机遇实施资本运作,有效拓展海外权益份额,成功收购LH控股公司部分股权和LH项目公司部分债权。
杜运斌表示,下一步中国铀业一是将大力推动天然铀产业扬帆出海,优先布局“一带一路”沿线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等国的资源勘探、开发和贸易,特别是拓展与哈萨克斯坦原子能工业公司的合作范围,在勘查项目和开发项目合作上取得突破。
二是大力推动地矿延伸产业走向海外。以“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大力拓展大地质、大矿冶特色技术延伸产业,进一步拓展综合找矿、勘查设计、航空遥感、分析测试等技术服务市场。
三是推动“中核方案”和“中核品牌”走出国门。搭建中国技术推广的国际平台,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铀矿勘查技术和第三代采铀新技术的国外推广。同时,建立国外铀矿勘查开发的“沙特模式”和具有核地矿特色的“中核方案”。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动“核地分析”和“核地仪器”等品牌输出,逐步打响综合品牌的影响力。(记者 蒋郭吉玛 通讯员 刘鑫扬)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7(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于2017年9月23~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