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前三季度能源形势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李福龙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有进,能源消费继续保持回暖态势,主要指标好于去年同期,也好于年初预期。结合近几年动态的相关数据看,以下三方面的积极表现尤为突出:稳的基础更牢固,能源消费持续回暖;好的趋势更明显,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进的动力在增强,新动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能源行业效益整体向好
李福龙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能源形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能源消费回暖,增速全面回升;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能源供给质量有所改善;改革创新引领作用增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能源共享发展扩围提速,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能源行业效益整体向好,上下游盈利分化。
具体来看,煤炭消费由负转正。在工业生产回暖、火电增发等因素带动下,前三季度煤炭消费量约为28.1亿吨。除建材行业外,电力、钢铁、化工行业用煤均为正增长,四大行业合计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石油消费保持平稳。前三季度表观消费量约为4.4亿吨,同比增长约3.9%,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程加快推进,各地“煤改气”力度加大,非居民气价下调,《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发布实施。在这些措施推动下,城市燃气、发电用气、工业燃料、化工用气需求全面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约为17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7%左右,增速比去年同期提升约7.3个百分点。用电增速大幅回升。主要用电行业需求回暖,电能替代加快推进。受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夏季全国用电负荷屡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煤炭去产能工作顺利推进。超额完成年度去产能目标任务,先进产能建设有序推进。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取得阶段性成果。”李福龙表示,煤电建设速度明显放缓,前三季度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煤电建设投资同比下降25%,煤电新投产装机同比减少,利用小时数和发电量同比增加,调控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一方面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环节效益明显好转。另一方面加工转换环节利润增速有所回落。”李福龙表示,能源行业效益整体向好,上下游盈利分化。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平均每吨612元,布伦特原油价格平均每桶52.3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140元和10.4美元,上游行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前三季度,煤炭采选业实现利润2262亿元,同比增长7.2倍。油气开采业由去年同期亏损392亿元转为盈利328亿元。前三季度,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实现利润1627亿元,同比增长38.4%,而去年同期为增长2.6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2593亿元,同比下降23.7%,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
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显
“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约占全部电力新增装机的67%左右,与今年上半年基本持平。目前,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新增电力的主力,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显。”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到三季度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3亿千瓦。前三季度,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630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4300万千瓦、风电970万千瓦、水电820万千瓦。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17万亿千瓦时,约占规模以上全部发电量的25%,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0.3%、26%、70%和25%;弃风、弃光率分别为12%和5.6%,同比分别下降了6.7个和3.8个百分点。
可再生能源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李创军表示,新能源开发正在从资源集中地区向负荷集中地区推进,前三季度新增风电装机中约一半位于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新能源集中与分散发展并举的格局正逐渐形成,新增光伏发电装机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超过1/3。
据介绍,为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近期,国家能源局将再组织实施一批光伏领跑者项目,同时正在组织各地编制光伏扶贫“十三五”计划,拟于近期统筹各地情况后下达实施。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光伏发电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新增光伏发电装机4300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2770万千瓦,同比增加3%;分布式光伏1530万千瓦,同比增长4倍。截至9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20亿千瓦,其中,光伏电站948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2562万千瓦。前三季度,全国光伏发电量8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全国弃光电量51亿千瓦时,弃光率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弃光主要集中在新疆和甘肃。
合理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煤电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装机结构持续优化。截至9月底,煤电总装机约9.63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投产的煤电机组基本上是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高节水、超低排放的先进机组,现役30万千瓦以下纯凝机组仅占煤电装机约4%。二是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世界首台60万千瓦级、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60万千瓦级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均在我国投入商业化运行。三是节能减排水平大幅提升。已累计淘汰小火电机组1.1亿千瓦左右,煤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15克标煤/千瓦时,2010年以来累计降低21克标煤/千瓦时,年节约标煤7000万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
“在看到煤电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受经济增速放缓、电力供需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煤电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巡视员郭伟表示,2016年煤电利用小时仅4250小时,规划及在建规模依然较大。预计“十三五”末全国电力供应总体宽松,存在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根据年初发布的2020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全国大部分省份的风险预警等级为红色、橙色。
“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指示批示精神,我们将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截至目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郭伟说。
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已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约240万千瓦,停缓建煤电产能已经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任务。截至9月底,已累计完成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约5.8亿千瓦,提前两年多完成2020年改造目标;已完成煤电节能改造5.3亿千瓦,占到2020年改造目标的85%。
“总体来看,目前各项工作推进稳妥有序,有一些甚至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今年前三季度,煤电利用小时数约3300小时,煤电新投产装机同比减少,利用小时数和发电量同比增加,调控成效正在逐步显现。预计到年底可以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郭伟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总体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针对各地淘汰计划完成情况、违规项目处理情况、缓建和投产项目建设情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完成情况等,开展专项督查,切实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在回应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会不会导致区域性的电力供应紧缺的问题时,郭伟表示,一是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同时,要发布实施年度风险预警,强化预警结果的引导作用,促进地方和企业科学有序规划建设煤电项目;二是及时做好电力供需动态平衡,采取跨省区电力互济、电量短时互补等措施,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确保电力可靠供应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三是调控政策尽可能采取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调控手段也要分类施策,避免一刀切。
未来10~15年是建设核电强国关键阶段
“目前,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共37台,3563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共19台,2187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居世界第一。”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副司长、核电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秦志军表示,我国核电发展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依托国外技术到拥有自主技术,在研发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行维护等各方面能力均大幅提升,培养储备了一大批核电专业技术人才,具备了核电技术及装备“走出去”的实力,已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
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核能发电量1829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2%,同比增长约21.37%。与火电厂相比相当于少燃烧570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95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5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约42万吨。
“我国核电运行安全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了非常良好的运行记录,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秦志军说。
“核电在实现能源多元化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介绍我国核电重大专项的实施进展情况时,秦志军表示,在专项的支持和带动下,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实现了一次大跨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全面掌握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自主攻克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技术;在关键设备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向中高端注入强劲动力;在基础材料研制方面实现了补短板,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基础支撑;核电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为核电安全高效发展夯实基础。
目前,世界范围的核电发展正处于技术升级换代期、产业格局调整期、发展重心转移期。秦志军表示,十九大报告明确指示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在能源领域要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核电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10~15年仍然可能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建设核电强国的关键阶段。我们将继续打好核电专项实施攻坚战,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使核电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秦志军说。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7(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于2017年9月23~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