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面面观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日期:2016-04-21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物质材料,其保障程度关系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

  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原料都来自矿产资源。目前,我国已发现172种矿产,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68种,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矿产总价值的14.6%,居世界第3位。

  然而,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列世界第53位。面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巨大需求,我国矿产资源储量严重不足。

  令人欣慰的是,“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管理”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其中特别提到,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矿产资源保护和储备工程,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这意味着,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已被列入国家规划层面。

  实际上,近些年来,国土资源部一直在鼓励和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并联合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推动了首批40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截至2014年底,分4批确定了661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35家矿山通过验收。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报告(2015)》(下称《报告》)称,近5年来,我国尾矿年排放量高达15亿吨以上。虽然尾矿利用增速明显高于排放增速,但利用量仍赶不上新增量。为此,国土资源部等职能部门紧扣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战略,在“十二五”期间,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集中发力,连续出台引导性和激励性政策,增强政策执行的落地效果。

  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报告》旨在让全社会全面了解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年度工作进展和发展趋势,帮助矿山企业掌握相关法规政策、技术装备和标准规范,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大事。这份《报告》的出台,呼应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不难看出,大力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将成为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长期坚持的方向。

  

现状: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众所周知,中国矿产资源禀赋具有“三多三少”的特点,即贫矿多富矿少,低品位难选冶矿石所占比例大;大型-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单一矿种的矿床少,共生矿床多。

  《报告》称,多年来,矿业开发重经济效益、轻生态保护,加之监管手段单一等因素与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矿业整体粗放式经营的现状。同时,“十二五”期间,矿产品价格整体进入下行通道,伴随着矿业领域产学研结合的进一步深化, 矿业企业对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等“三率”进行挖潜,既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也进一步减轻了安全环保方面的压力。

  《报告》列举了当前面临的两大状况:资源开采难度加大,开采回采率稳中有升。2003年到2013年是矿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十年里,中国矿业的产值翻了四翻。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使我国主要矿山的开采深度逐渐加深,开采品位逐渐降低;矿体形态、产状变得复杂;资源开采难度进一步加大,但开采回采率处于较高水平,部分矿种表现为稳中有升。如2014年,地采铁矿采出品位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开采回采率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贫化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资源选别难度加大,选矿回收水平总体向好。在原矿入选品位降低、矿物嵌布粒度细、大多呈共伴生状态的情况下,选矿回收率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提高;在原矿入选品位不变的情况下,选矿回收率明显提高。如2013年,铜矿的入选品位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选矿回收率同比却提高0.15个百分点,选矿回收水平总体较好。

  尾矿利用增速明显高于排放增速,但累积堆存数量巨大,综合利用大有可为。据《报告》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尾矿和废石累积堆存量近600亿吨,其中废石堆存438亿吨,75%为煤矸石和铁铜开采产生的废石;尾矿堆存146亿吨,83%为铁矿、铜矿、金矿开采形成的尾矿,这部分尾矿中,稀贵金属含量比较丰富,综合利用价值较高。

  《报告》指出,近5年来,我国尾矿年排放量高达15亿吨以上。虽然尾矿利用增速明显高于排放增速,但利用量仍赶不上新增量,并且受矿业市场影响,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尾矿利用增速出现大幅下降。数据显示:我国尾矿综合利用率仅为18.9%,主要用于充填开采和建材。

  废旧金属大量沉淀,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再生金属的回收利用,可大大减少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013年,铜、铝、铅、锌再生总量连续3年突破1000万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再生有色金属主要品种(铜、铝、铅、锌)总产量约为1073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再生铜产量约275万吨,与2012年持平;再生铝产量约520万吨,同比增长8.3%;再生铅产量约150万吨,同比增长7.1%;再生锌产量128万吨,同比下降11.1%。

  大宗矿产品价格下跌,部分矿产的综合利用产值回落。2012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大宗资源产品需求下降,价格回落;全国矿产资源(非油气)综合利用产值略有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部分矿种综合利用产值出现下降。2014年,全国矿产资源(非油气)综合利用产值虽高达1285亿元,但同比仅增长2.8%,增幅与2013年持平。其中,2014年金矿、磷矿和铁矿的综合利用产值大幅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45.9%、61.6%和42.9%。

  

成果:突破多项技术难点

  在具体政策方面,国土资源部等职能部门紧扣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战略,在“十二五”期间,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集中发力,连续出台引导性和激励性政策,增强政策执行的落地效果。

  《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制度建设,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一是在继续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基础上,相继发布实施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等,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多方位部署;二是国土资源部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制定并实施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行动计划》,连续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加快提高矿山领域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逐步由秩序监管转向开发秩序与合理利用监管并重,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三是构建标准体系,连续发布22个矿种“三率”最低指标要求。2015年4月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标及其计算方法》(DZ/T0272-2015)正式实施。该行业标准界定了固体非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全面评价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供了指南。

  至今,国土资源部已发布4批共22个矿种的“三率”最低指标要求,基本形成了重要矿种的“三率”指标体系,由此,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有了“最低要求”和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红线”,也有了矿产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设计的依据。

  通过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截至2014年底,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方面,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48.8亿元、企业配套资金949.87亿元。实现了八大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了九大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新模式,成功探索矿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发布新修订指标,新一轮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工作启动。活动自2012年启动以来,两届共产生202个模范县(市)和10个模范地级市。各地在创建中形成的45种的典型模式和79种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增至661家,35家矿山通过验收。2014年8月,《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验收办法(试行)》印发,明确绿色矿山九大基本条件。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分4批确定了661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35家矿山通过验收。

  技术装备目录相继发布,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装备自主研发。近年,国家先后两次修改并发布了《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2年版)》和《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4年版)》。

  科技进步成为攻关的主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据统计,目前已有133个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到40个示范基地的平台建设,联合设立了41个研究中心、10个重点实验室、7个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工作站或人才培养基地,共设立科研项目203个,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

  产学研的有机融合促进了不同层面的技术攻关,突破了多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难点,将一批低品位、共伴生和难利用资源变成了经济可采资源,经济效益显著。

  如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第四批)中,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所属长春黄金研究院,研发了极高浓度氰化尾液3R-O新技术及成套装备,适用于需要对高浓度或极高浓度含氰、重金属、硫氰酸盐、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废水、废气、矿浆等进行综合治理的黄金、电镀等行业;研发的环保型浸金试剂推广应用技术,提高含金矿石及尾矿中金的回收率。

  甘肃省早子沟金矿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含砷、锑复杂难处理金矿高效提金综合新技术,解决了泥化严重、含锑、砷复杂金矿的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难题。

  新疆白银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低品位铜钼矿柱机联合分选技术,解决了低品位铜钼矿的分选难题。

  据了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以来,共形成八大成果:

  一是低渗、超低渗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均单井产量由原来的2吨提高到8吨~10吨,提高3倍~4倍,使一次井网采收率提高3%~5%,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的效益开发。

  二是油页岩等非常规能源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利用,为我国能源资源的开发找到了新途径。

  三是页岩气勘探开发试点取得突破,展现了我国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推动建立了页岩气勘探评价、分段压裂等技术体系规范。

  四是创新“以矸换煤”绿色开采方式,消除了传统煤炭开采的弊端,达到了减少占地、减轻塌陷、减少污染、增加资源的“三减一增”效果,实现了煤炭开发方式的重大变革。

  五是钒钛磁铁矿等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在解决钒钛磁铁矿提钒难题的同时,实现了钒废水和废渣的全部利用。

  六是有色伴生多金属资源实现高效综合回收,比如江西铜矿通过采选规模化、设备大型化、采选高效化,运用高效选矿技术,实现了含铜0.25%~0.3%低品位矿石的综合利用。

  七是难利用固体钾盐开采和低品位胶磷矿选矿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比如青海盐湖示范基地利用老卤(废液)溶采盐湖中低品位固体钾矿,既节约了淡水资源,又减少了废液排放,盘活了近2亿吨钾盐资源。再比如云南磷矿首次将浮选柱应用于胶磷矿选矿,攻克了世界性难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矿新技术,入选品位由23%降至20.9%,在全国可盘活近30亿吨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磷矿资源的保障能力。

  八是低品位砂岩型铀矿勘探开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带动我国铀矿资源的高效利用。

  

问题:政策机制亟待完善

  有资料显示,一些重点大型煤炭矿区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金属矿山露天开采回采率达到85%以上,地下回采率达到80%以上;不少矿山铁矿选矿回收率达到85%左右,有色金属选矿回收率达到80%,磷、硫达到60%;50%以上的钒,22%以上的黄金、50%以上的铂、钯、碲、镓、铟、锗等稀有金属来自于综合利用。

  毋庸置疑,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既增强了矿山企业的经营活力,又提高了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但是,也有数据表明,随着矿产资源大规模勘探和开发,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不超过50%,总体利用率约为20%,全国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在40%~70%的国有矿山企业不足4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全国现有2000多座金属矿山尾矿库,存有尾矿约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我国目前综合利用搞得比较好的国有矿山仅占30%左右,部分进行综合利用的国有矿山为25%左右,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全国有20万个集体、个体矿山基本上不搞综合利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矿产资源供应总量的大幅提高仍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全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了利用国外资源的难度增加。所以,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通过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来改善和缓解供需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好了,才能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早日实现“中国梦”。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企业和地方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不到位,对矿床中共(伴)生组分勘查、综合评价不够,工业部门利用矿物有用组分单一。

  其次,综合利用矿山比例低,众多中小矿山综合利用水平更低,共生、伴生有用组分利用指数低,有用组分回收少;适用于我国资源特点的综合利用技术欠缺;综合利用所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效益不佳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矿产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

  尽管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法制建设、标准体系、市场调节、技术研发与应用、激励约束等环节还存在制约因素。

  ——矿产资源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当前矿产资源法中对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要求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政策制度没有形成合力,各类规划之间尚未实现有效衔接。

  ——矿产资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尚不能满足新要求。技术攻关能力不够、转化率不高,技术研发与企业需求之间衔接不够,成为制约我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打通矿产资源管理与矿业管理,实现统一监管,有效解决资源粗放利用和环境扰动问题。对矿山企业的矿产综合利用方案进行严格审查,规定在开发立项时没有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方案的,不予颁发或者缓发采矿许可证;大力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申报认定制度、统计制度、公报制度和信息网络。

  二是完善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法》的修改进程,解决包括产权归属和矿业权设置等在内的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等相关法律问题,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证,坚决打击浪费矿产资源的“败家子”行为。

  三是加快技术攻关与技术推广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对呆滞矿、难处理矿的利用技术研究。加大对重大采选冶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对二次资源进行勘查、评价、开发和利用,培养一批“种子”企业进行推广。

  四是完善综合利用的经济激励政策。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促进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将综合利用纳入国家优惠政策范围。

  五是加强行业自律和舆论监督,提高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鼓励引导同类矿种的中小型矿山、选矿企业与资源综合利用已取得成功的大、中型企业“联姻”,以解决综合利用的资金、技术难题。(李平)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

矿山劲吹绿色风

--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巡礼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日期:2016-04-21

  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政策及其配套措施日趋完善,随之带动企业积极跟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与此同时,当下矿产品价格低迷,市场下行,且尚没有企稳的明显迹象,“十三五”期间矿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绿色矿山建设也将面对更大的挑战,这将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难之旅,同时也是我国矿业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

  

绿色矿山建设的征途

  在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征途,2007年是一道界限清晰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绿色矿山”建设还仅是个别企业的自律行为,零星且不规范,尚处于萌芽状态。

  2007年,国土资源部正式启动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同年召开的国际矿业大会提出“绿色矿业”这一全新概念,翻开了矿业开发崭新的一页,拉开了绿色矿山的大幕,意味着国土资源部正式宣告建设“绿色矿山”。

  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首次明确了发展绿色矿业的要求,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绿色矿山格局”的战略目标。

  2009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作为申办采矿许可证的前置条件之一,逐步健全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2010年,国土资源部正式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推进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思路、原则与目标。建设目标是力争1~3年完成一批示范试点矿山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的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研究形成配套绿色矿山建设的激励政策。到2020年,全国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矿山企业按照绿色矿山条件严格规范管理。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矿山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矿区土地复垦水平全面提升,矿山企业与地方和谐发展。该《意见》还提出“统筹规划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开展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全国绿色矿山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特制定了绿色矿山基本条件。

  2011年3月,首批37家矿山企业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同年“发展绿色矿业”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3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要求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2015年,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第一个全面专题部署文件,明确把发展绿色矿业、加快绿色矿山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前矿产品价格低迷,而且市场下行,尚没有企稳的明显迹象,因此“十三五”期间,矿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绿色矿山建设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鞠建华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矿业要健康发展,肯定离不开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山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矿山数量虽然超过了10万个,但现有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只有600多家,所占比例很小,按照规划要求,到2020年要形成全国绿色矿山建设的基本格局,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距离目标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发展绿色矿业,就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利用、矿区和谐的发展道路。”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彭齐鸣在2015年中国矿业循环经济暨绿色矿山和谐矿区经验交流会上明确表示,一是要节约和高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的“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的“五节”要求;二是要保护矿山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要坚持矿区和谐发展,开发一方资源,造福一方人民,形成良性的共享机制。

  

行业代表性企业脱颖而出

  我国在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进程中,转变矿业发展方式、优化调整矿山布局、集约高效利用资源、恢复治理矿山环境,一些企业加快了绿色矿山建设步伐,并且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向社会郑重承诺:“不在任何地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从事黄金生产。”为了打造绿色矿山,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保效能,中国黄金在开发资源中,坚持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通过开展“安全环保绿化美化”重点工程,边开采边复垦,积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例如,中国黄金进驻雪域高原甲玛后,严格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要求,将“建一座矿山,绿一片环境”为目标,从勘探到开采始终贯彻“环境保护、绿色开采”这一理念,强化环保投资,边建设边绿化边复垦,让脆弱的高原生态得到保护,走出了一条以“绿”为特色的生态之路,当地经济的腾飞也有“绿”效应的贡献 。

  中国黄金的另一个项目——乌山项目,坐落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是我国高纬度地区首个大型有色项目,令人敬佩的不止是项目建设速度,所有到过乌山的人,都对矿山的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从启动项目建设伊始到现在,通过打造复垦区、治理区、园林区、景观区“四位一体”绿色生态区,营造出“矿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景观奇效。

  山能新汶矿业集团翟镇煤矿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开采历史的矿井,仅是一个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核实生产能力170万吨/年的中型煤矿。这样一个没有超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不起眼的煤炭生产企业,在当下煤炭行业最低谷期仍实现了盈利,成为其所属集团老矿区中惟一盈利的矿井。翟镇煤矿的另一个标签还是我国“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一直秉承“资源循环利用、价值循环实现、企业循环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色矿山建设新模式,创新实施充填开采。

  为了集约高效地开采资源,翟镇煤矿分别优化了生产系统、采区布局、洗选工艺,瘦身打造轻型强企。他们优化了四大生产系统,甚至优化到生产工作面,通过应用地震物探方法,预测工作面断层构造,超前处理,杜绝无效进尺,有效减少了断层对工作面开采的影响。

  在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方面,他们采取4项举措,不仅大大减少了用水量,而且减少了用水费用的支出,实现了水循环再利用的挖潜增效。该矿生活用水回用率已达70%,煤泥水采用一级闭路循环系统,全部实现了循环再利用,不仅每月可节约用水40万吨,同时还节省了矿井水直接排出矿区所应缴纳的水资源处理费。

  该矿还从热能转化利用、油脂规范使用等几个方面,实现了节能降耗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为了提高可采储量,延长服务年限,该矿积极开展充填开采技术研究,掌握了完整的综合机械化充填开采技术。一是地面下矸。地面矸石山下井回填,施工了全国最大垂深的下矸钻孔,地面矸石山矸石、洗选矸石、电厂粉煤灰按照比例混合下井回填。二是煤矸分离。该矿建成了井下煤矸分离系统,分离出的矸石全部运回工作面进行充填,实现了矸石不升井。

  在河北邯郸市涉县西戌镇,针对符山铁矿留下的大量废石和堆积如山的尾矿,邯郸一二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创建了“八维一体”项目,该项目首创了矿山废弃物从综合治理到整体治理的新模式。“八维一体”项目是指用8个子项目打造成为一个循环经济产业园。这8个子项目分别是利用尾矿和废石年产300万吨预拌混凝土粗、细骨料项目,年产40万吨干混砂浆项目,年产200万吨稳定土项目,100万吨沥青混凝土项目,年产40万平方米微晶板材项目,40万立方米微晶发泡高档保温材料和城市海绵砖项目,利用废弃矿井、巷道建设汽车冒险乐园项目及绿色庄园式健康养老基地项目。整个项目分三期建设,仅前两期工程每年就能“吃掉”矿山废弃物500万吨,恢复地貌800余亩,将成为全国首家大规模利用矿山废弃物的综合性示范园区。从资源特点出发,“八维一体”项目将实现矿山开采废弃物的整体利用,而不是部分有用物质的综合利用,按照项目计划,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矿山废弃物的每一粒砂子都能实现其价值。这是一场具有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实现了矿山废弃物的全部再利用,对全国矿山行业具有积极意义。

 

 矿山公园成为绿色矿山建设的新形式

  不同于矿山企业或从事绿色矿山技术的科技公司,矿山公园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诠释着绿色矿山建设,成为绿色矿山建设的新亮点。例如,自贡国家地质公园悄然兴起了盐矿专项特色游,其中以“燊海井-吉成井-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东源井”线路最为经典,这条线路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井盐生产遗迹景观,而且系统地集中展示了盐矿的古法开采及制盐工艺,因此被称为古代盐矿开采的活化石,而且古法生产的井盐还在园内销售。此外,自贡国家地质公园的另一特色是拥有密集的恐龙化石群,活像一个巨大的恐龙窝,以恐龙为主题,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国家地质公园不只是地学旅游,而且探索出一条矿山遗迹多功能用途开发模式。

  “截止到2016年3月底,国土资源部现在正式批准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有190处,而且这个数字一直处在变化当中,近期可能再新增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近日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成立于2012年10月25日,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加强地质公园管理,整合资源。该中心作为国土资源部地质公园管理工作的业务支撑机构和全国地质公园行业的组织服务机构,对全国地质遗迹保护、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规划发展、建设管理、监督和指导提供业务支撑。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从建立单一保护内容的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到建立保护为主和适当开发的地质公园,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国家地质公园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我国许多矿山或矿业城市面临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绿色矿业道路,矿山公园是这一思想的最佳体现。矿山公园的突出特点是,变被动的恢复型环境治理为主动的发展型环境保护与开发,积极稳步推进矿山公园建设,对矿山或矿业城市的资源环境建设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多重意义。

  “近2年来,我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自然资源体制改革研究,积极参加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着力强化自然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源头保护作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在第九批世界地质公园推荐评审会上发言指出,通过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技术标准、开展评估检查等,我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陈小宁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重点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按照中央和部党组的有关要求和部署,全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改革主要集中在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方面。具体包括: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已纳入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1月20日,经中央批准,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取消了“在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外的园区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审批”和“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审批”,“国家地质公园命名审批”和“国家矿山公园命名审批”已作为认定性质事项正按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精神要求,认真研究下一步工作的方案和措施,逐步分类分期推进改革到位。

  二是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管理机构建设、完善标准规范、加强监督检查等方面。

  继续推进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理顺了地质公园管理机构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及业务指导关系,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监管责任进一步得到落实。

  我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标准与规范,出台了《国家矿山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家地质公园验收标准》,完成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起草修订了《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家地质(矿山)公园申报审批规定》、《国家地质(矿山)公园评审标准》、《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专家库组织规则》(草案)等相关配套规范标准,启动国家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整合管理制度研究。

  除此之外,我国还组织开展了矿山公园评估检查。根据我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实际,借鉴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期评估做法,在2013年各地全面自查、互查基础上,对27个省(区、市)的国家地质公园进行抽查评估。绝大多数公园能够按照部统一要求,落实规划,开展各项建设,总体情况良好。少数公园存在一定问题,需抓紧整改。对国家矿山公园,也选择了部分试点,启动了评估检查工作。

  园区内严格限制勘查开采活动。为使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得到切实有效保护,进一步加强了对公园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管理力度,明确要求国家地质公园内不得设置矿业权,不得进行与地质公园保护与建设无关的工程建设活动。

  三是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稳步推进。过去的2年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也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20家世界地质公园,分布在33个国家和地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和积极参与下,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继续保持了100%的推荐通过率,新增了大理苍山、昆仑山、织金洞和敦煌4处世界地质公园,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总数上升至33家,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

  目前,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地质公园已在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与解决群众就业、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提升原有景区品位和基础设施改造、国际交流和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日益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效益,充分彰显了地质公园的价值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实现“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工程”目标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标杆、践行生态文明的典范、展示国家形象的名片、促进国际合作的引擎。

  

绿色矿山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目前,我国总共评选出4批600多家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而且这些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评估结果显示工作进展情况非常好,树立了一批绿色矿山的典型,对示范绿色矿山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在这些绿色矿山的引领下,全国许多矿山企业、地方政府是积极响应、主动作为,进一步推进了绿色矿山建设,全国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稳步前行。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促进、政策配套、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和思路,国土资源部一直积极致力于绿色矿山试点建设工作。

  2015年10月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5年)》显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矿山开发损毁土地治理恢复成效明显。国家矿山公园数量稳步增长,管理逐步规范化。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生态国土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面,截至2014年底,全国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累计901.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出资287.3亿元,安排项目1954个,地方财政和企业自筹资金614.5亿元。全国矿产开发累计损毁土地303万公顷,已完成治理恢复土地81万公顷,治理率为26.7%。其中,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完成21.4万公顷,利用地方财政和企业资金完成59.6万公顷。中央财政资金继续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的实施。其中,2014年下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补助资金17.28亿元。截至2014年底,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已缴存867.7亿元,占应缴存1598.7亿元的54.3%;全国已缴存矿山8.59万个,占应缴存矿山9.9万个的86.8%。采矿权人完成治理义务返还保证金307.4亿元。闭坑矿山未履行治理义务,留存保证金25.2亿元。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亮点。2005年以来,共批准了72个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已建成开园30个。各省(区、市)累计投入矿山公园建设资金22.9亿元,建立省级矿山公园41个。2014年,在安徽潜山、广东佛山、河北泥河湾、宁夏灵武、新疆鄯善等地开展化石发掘,发掘单位按照批准的恢复方案,对涉及的930平方米地域进行了严格的环境治理恢复工作。

  在绿色矿业发展方面,就推进绿色矿山试点建设工作,截至2014年底,661家矿山企业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实现到“十二五”末国家级试点矿山达600家以上的工作目标,在循环经济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绿色科技引领、矿山生态保护、矿地和谐共赢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制定了《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验收办法(试行)》,完成了山西同煤大唐塔山煤矿等37家首批试点单位的建设进展情况评估,总结了试点成效与问题,研究提出了后续激励政策措施建议。开展了建设标准研究,分行业指导新建和在建绿色矿山建设。

  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有序推进省、市绿色矿山建设。浙江、河北、江西研究制定了绿色矿山管理办法和相关鼓励政策;内蒙古、贵州制订了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方案;广西、江西和北京编制了绿色矿山建设规划。

  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在加快建立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并会同多部门研究从税费等方面给予绿色矿山政策支持,同时将在资源配置和矿业用地上对绿色矿山给予一定扶持,减轻企业负担,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刘艾瑛)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

地质调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国土资源报 日期:2016-04-20

  可以肯定的是,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撑经济带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地质调查工作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

  中国地质调查局始终把支撑服务国家“三大战略”摆在重要位置。在过去的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向国务院呈报了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的地质调查报告(图集),一系列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概况: 京津冀地区经济基础雄厚、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

  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自然、经济、地理差异很大,地质构造条件复杂、人类经济活动强烈、重大工程建设密布、生态地质环境相对脆弱。

  行动:根据中央精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必须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

  从2015年7月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更是发挥专业优势,会同京津冀三省(市)国土资源部门,在以往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5年)》。

  2015年11月,国土资源部与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正式商定构建地质工作协调合作机制,将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等方面统筹部署地质调查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国土资源和地质环境保障。

  2016年2月底,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对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状况以及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地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内容:《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5年)》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地区以往地质调查成果,全面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耕地、地热、地质遗迹、区域地壳稳定性等地质资源环境条件以及活动构造、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问题,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具备的6个有利资源环境条件和需要关注的8个重大地质问题。

  其中,有利的资源环境是地下淡水资源总体较好、耕地资源好于全国平均、地热资源可以持续开发、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良好、旅游地质资源丰富多样、解决人畜饮水水源问题有技术支撑等。

  但是,同时需要关注的问题有:区内的31条主要活动断裂带需加强调查评价,要科学开发及利用地下水资源,要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监测预警,地陷区要合理划定禁止建设区,严格控制填海造陆规模和速度,加强沿海产业带安全风险预防,局部水土污染要采取修复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要多措并举。

  计划:“十三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将与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合作构建“一部三省(市)”地质工作协调机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京津冀三省(市)国土资源及地勘部门,按照“一网(重要交通通道)、三区(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产业升级转移承接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一支撑(技术支撑体系)部署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不断深化地质环境演化规律的认识,构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体系和京津冀综合地质信息平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施提供基础支撑和服务。

  

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

  概况: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地势阶梯,地貌单元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活动断裂、岩溶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突出,重大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城镇化格局优化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也迫切需要加强长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

  行动: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2015年年初,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重大地质问题图集》。2015年7月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质资料和地质支撑优势,会同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国土资源部门,着手组织编制了《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

  2015年年底,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发布《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并向长江经济带上的11个省(市)有关部门赠送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重大地质问题图集》、1∶5万资料光盘和年报等材料。

  内容: 中国地质调查局紧密围绕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重点任务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以往地质调查成果,全面研究了长江经济带耕地、地热、页岩气、锂矿等资源能源条件以及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活动构造、地震等问题,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需要关注的有利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

  其中,有利资源环境条件包括:国土面积大,覆盖范围广,资源环境条件总体优越,优势明显,承载能力高;无重金属污染耕地资源丰富,分布集中;页岩气、地热等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前景好;锂、稀土、钒钛、钨锡等战略矿产资源储量大;生态用地广泛,生态环境总体良好。

  需要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有:地质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上游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4个省市崩塌、滑坡、泥石流点多面广、高发频发,局部地壳稳定性差,活动断裂发育;中游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4个省岩溶塌陷问题突出;下游的上海、江苏、浙江3个省市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问题较为严重。另外,不同的工程建设遇到的地质问题也不尽相同。

  计划: “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在长三角、皖江、长江中游和成渝4个经济区,沿江、沿海和高铁沿线3条发展线和重要城镇区、重大工程区、重大问题区和重要生态区4个重点区,深入开展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新型城镇化战略,开展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二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开展长江中下游、西南三江、湘西鄂西等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和川渝、鄂西、滇黔等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三是围绕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沿江、沿海和沿高铁发展带工程地质调查;四是围绕重大地质问题,开展长江中上游地区岩溶塌陷调查、主要断裂带活动断裂调查、上游山区城镇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五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开展中西部地区1∶25万和东部地区1∶5万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六是围绕生态廊道建设,开展丹江口库区、鄱阳湖地区、三峡库区等生态脆弱区环境地质调查。

  

支撑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概况: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2015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启动。

  “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大陆,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没有一个绝对的边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亚欧非大陆是全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腹地的多个国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我国投资贸易合作起步晚但潜力巨大,是我国拓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方向,也是开拓新兴市场和贸易互通以及能源资源合作的重要地区。

  行动: 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有着很好的基础。自1999年组建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和全球50多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了160多项合作。其中,与“一带一路”64个国家中的17个国家签署了地质调查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合作项目协议11项,合作项目近30项。

  2014年7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之后,立足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定位,科学设置中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其中,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而设置了“一带一路”基础调查与信息服务合作计划。

  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除了启动“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和信息服务计划外,还编制了《“一带一路”能源资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图集》和《“一带一路”地质调查规划》等,以初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状况,并科学制定打造“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合作的框架、思路,为有序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其中,《图集》由63张图件组成,涉及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铜、铝土矿、锰、铬铁矿、铅、锌、镍、钨、锡、钼、金、银、铂族元素、钾盐、磷等20个矿种,主要内容包括: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矿业投资和贸易合作的资源基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优质产能合作的潜力,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机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建设条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可供利用的其它资源,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获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矿产信息的渠道与方式。

  内容: 中国地质调查局沿“一带一路”部署实施“一带一路”基础调查与信息服务合作计划,包含地质调查三大工程。这三大工程分别是:

  一是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工程。以我国紧缺和战略性矿产为主攻目标,采用先进的探测与评价技术方法对“一带一路”所涉及的成矿区带,特别是跨越我国大陆的乌拉尔-蒙古、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形成环境、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开展全方位研究。

  二是全球矿产资源地球化学与遥感调查工程。利用我国在地球化学填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自主知识产权卫星遥感数据的优势,将地球化学属性与物理属性相结合,开展全球矿产资源战略性调查评价,建立全球一张地球化学图和一张遥感图平台,为全球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变化提供基础数据。

  三是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综合与服务工程。以建设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核心,配合“中非合作”和“中拉合作”战略,面向全球瞄准油气、铁、铜、铝、钾盐等和“三稀”矿产资源,加强境外地质调查部署跟踪与形势分析,以及我国短缺矿钟的全球资源潜力分析与勘查开发战略研究。

  计划:2016年~2020年投入经费超过8亿元。 (张立)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

《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发布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国土资源报    日期:2016-04-20

  在第47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联合部宣教中心制作宣传片,向公众介绍第47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示范活动详细情况。

  据宣传片介绍,1970年4月22日,美国公众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自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保运动。这场规模盛大的群众性运动,促使美国政府于上世纪70年代初通过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洁大气法修正案,并成立了美国环保局。从那以后,美国民间组织提议把4月22日定为“地球日”。后来,这个纪念日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而日趋扩大并超过了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国土资源部每年都开展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增强社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程秀娟)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

一季度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

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8.1%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日期:2016-04-19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有关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3个百分点,比今年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

  数据显示,一季度,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1178亿元,同比下降18.1%,降幅收窄11.4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302亿元,下降24.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241亿元,下降40.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31亿元,下降18.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78亿元,增长8.9%;非金属矿采选业投资286亿元,增长6.1%。

  数据还显示,1~3月份,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中,采矿业投资730亿元,下降7.1%,降幅收窄6.1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189亿元,下降2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6亿元,下降30%;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97亿元,下降27.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24亿元,增长7.5%;非金属矿采选业投资274亿元,增长10.4%。

(申文静)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

国土资源部委托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部分煤层气勘查

开采审批登记座谈会在京召开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日期:2016-04-19

  国土资源部委托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部分煤层气勘查开采审批登记座谈会近日在京召开。针对参会企业代表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和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答疑解惑,进一步阐述了相关工作事项。中石油、中石化、中联公司及山西省有关煤层气勘查开采企业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王昆主持。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许大纯表示,近年来,山西省经济下行压力大,但煤层气产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山西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是大势所趋。国土资源部委托山西厅实施部分煤层气勘采审批登记,对于促进山西煤层气产业发展而言,也是重大利好。一方面有利于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为做大煤层气产业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山西省综合施策,推进央企、省企深入融合,以及勘查开采、压缩集输、利用转化的全链条优化,促进煤层气产业做强做实。作为实施单位,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将全面落实委托决定,坚持“承接委托不走样、审批标准不降低、办事效率有提高、管理机制有创新”的基本原则,依法依规、照章办事,公平公正、维护权益,使在山西省从事煤层气勘查开发的老企业安心,新进企业放心。

  最后,王昆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认识,坚决落实好国土资源部第65号令(即由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并公布的《国土资源部关于委托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实施部分煤层气勘查开采审批登记的决定》,详见本报4月13日头版头条文章)。二是要将国土资源部与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的审批登记有效衔接,工作不能断;交接工作要细致,各项审批管理不能乱;要使煤层气矿业权管理更科学合理,煤炭煤层气开发关系更加协调,使煤层气矿业权的管理更高效、更接地气。三是做到六个特别注意:要依法行政、守法勘查开发;一碗水端平,地方企业与央企及其他企业一视同仁;切实保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政府与企业、部与省厅之间要做到充分信任;相互之间加强沟通,及时化解矛盾;尊重市场规律。 (刘艾瑛)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

中蒙矿产资源合作分委会第六次会议在京召开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日期:2016-04-15

  4月14日,中蒙政府间经贸委员会矿产资源合作分委会第六次会议在京召开,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地学研究和矿业领域合作进行商谈。中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主持会议,蒙古国矿业部国务秘书阿尔塔格出席。

  会议回顾了双方自矿产资源合作分委会第五次会议以来在矿产领域合作的最新进展。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形势,蒙古国矿业部代表通报了有关矿产品出口方面的设想。双方还就签署两国矿业主管部门合作谅解备忘录、拓展两国基础地质调查与合作研究领域、中资企业在蒙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情况及蒙方矿产品深加工四方面问题进行专题交流。双方经过商议达成多项共识,并商定中蒙矿产资源合作分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17年在蒙古国召开。

  曹卫星在会上指出,近年来,中蒙双方在新能源、电力、矿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中国国土资源部与蒙古国矿业部建立了良好的部际合作机制。在中蒙经贸联委会机制下,中蒙矿产资源合作分委会为双方地质矿产领域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中方将积极鼓励有实力、重信誉的企业赴蒙古国投资矿业领域,推动两国矿业开发合作深入发展,同时希望中方企业在蒙古国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为蒙古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希望蒙方对中国企业在蒙的投资和经营继续予以支持。会后,曹卫星向阿尔塔格赠送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研发的多元地学信息综合处理系统。阿尔塔格表示,希望与中方进一步加强在地学研究和矿业领域的合作,欢迎中国矿业企业到蒙投资。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彭齐鸣,部有关司局及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蒙古国矿业部、蒙古国驻华大使馆有关负责人及两国部分矿业企业代表参加会议。(王少勇)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

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印发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国土资源报     日期:2016-04-15

  4月12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印发《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分8章共40节内容,主要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明确了今后5年国土资源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和重大工程。其中,“十三五”时期的约束性指标包括:全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在18.65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15.46亿亩以上,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256万亩。

  《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落实国家资源安全战略要求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求加快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优化国土资源利用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深化国土资源领域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不断显化国土资源惠民服务成果。

  《纲要》强调,“十三五”期间,国土资源工作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优化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格局,提升国土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益,坚持“保护保障并重、节约高效利用、增进人民福祉、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国土、加强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土资源保护更加有效、国土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普遍提高、国土资源服务民生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国土资源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及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总体提升六大目标。

  《纲要》确立了“十三五”期间国土资源主要指标,涉及土地、矿产、地质、海洋、测绘五方面,共18项。其中的约束性指标还包括: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00万平方千米,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100万平方千米,完成1∶5万航空物探调查90万平方千米。预期性指标共13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降低20%;土地整治补充耕地2000万亩以上;完成750万亩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任务;重要矿产资源新增储量石油55亿吨、天然气3.8万亿立方米;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00~400处;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比例达5%;1∶1万基础地理信息覆盖率达65%等。

  《纲要》明确,今后五年必须坚持以创新增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新动力,以协调构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以绿色开辟国土资源永续利用新途径,以开放拓展国土资源合作发展新空间,以共享实现国土资源惠民服务新成效,实施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立健全“人地挂钩”政策等50余项重大举措。

  《纲要》还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实施城乡土地价格调查监测与土地资产动态核算监管、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与登记发证、国土资源综合监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保护储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地质环境保护、土地调查监测、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信息化12项重大工程。 (吕苑鹃)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m.balanzskin.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