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形势和发展战略

编辑:KYJC  来源:中国矿业网  时间:2013-01-07

  

一、 中国矿业面临的形势

  为了探讨矿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有必要从矿产资源勘查、矿产品进出口、矿产资源供给形势等几个方面,对矿业目前面临的形势作一些分析。1、矿产资源勘查形势 矿产资源勘查是整个矿业生产链的最前端的一环,也是矿业开发的基础和前提。从资源角度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形势,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国土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提高很快,但发展很不平衡;二是勘查任务很重,且投入严重不足。2、矿产品进出口形势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的国家,也是矿产品生产大国。由于成矿地质条件的特点,造成我国既拥有在世界上占有优势的一大批矿产资源,又有一些属于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短缺资源。优势矿产资源通过开发可以出口,短缺资源则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或开发国外资源以弥补不足。近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加强,中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处于逆差状态。进口大于出口是我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态势。尤其是石油净出口变为净进口。中国自大庆油田成功开发之后,很快结束了中国完全靠洋油过日子的历史,并于60年代开始进口原油。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因而出口量逐年减少,进口量逐渐增多。从1993年开始,我国又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3矿产资源供给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坚持不懈地把能源原材料工业作为重点来发展和矿产品进出口规模的扩大,长期困扰我国的能源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局面基本上得以扭转,煤炭、有色金属、钢材、水泥等许多重要矿产品和矿产加工品出现了攻供大于求的状况。但从长远看,随着国内需求的扩大,矿产品生产还要发展;从当前看,国内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比较紧张并日趋严峻,只是由于进口矿产品和矿产加工制品的规模迅速扩大,掩盖了国内矿产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国产矿产原料自己率低;老矿山生产能力下降,闭坑增多;矿产品进口量逐年增加;长远发展矛盾更为突出。   

二、 中国矿业发展战略

  综观中国矿业面临的形势,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第三步发展目标对矿业的要求,以及当今世界潮流和时代特点,中国矿业的发展宜采取"双向发展战略"。   双向发展战略的涵义和要点是:既要广辟矿产资源来源渠道,又要十分珍惜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贯彻开源与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既要充分挖掘国内资源潜力,又要积极开拓与建立我国全球矿产资源供应体系,贯彻实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方针;既要开发利用传统能源矿产资源,又要依靠科进步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替代矿产资源;既要增加勘查投入,寻找与发现新的矿物原料产地,建设新的矿山、油田,扩大勘查开发规模,更要通过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生产经营管理,调动矿业职工积极性,挖掘老矿山资源潜力,增加服务年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又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要继续推动东部、中部地区的矿业发展,又要大力勘察开发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贯彻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既要挖掘陆地资源潜力,又要加强海域资源勘查开发,实行陆海并进的方针;既要开采大矿、中矿,又要开采小矿,实行大、中、小矿一起采的方针;既要开采富矿,又要开采贫矿,实行贫富兼采的方针;既要巩固与发展国有矿业企业的主导地位,又要鼓励与支持其他所有制形式矿业企业依法经营与发展,贯彻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为了贯彻实施中国矿业双向发展战略,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应采取以下十项方针和措施。   一、增加投入,扩大矿产资源供给,实行"发展矿业、勘查先行"的方针。
  二、大力挖掘陆地资源潜力,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实行"陆海并进"的方针。
  三、 加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实行"发挥区域优势与全国资源配套相结合"的方针。
  四、 建立我国全球矿产资源供应体系,实行"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方针。
  五、 积极扩大开放,实行"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方针。
  六、 十分珍惜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
  七、 坚持以国有矿为骨干,实行"国有矿与非国有矿共同发展"的方针。
  八、 正确处理矿业业主与非矿产业的关系,实行"矿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方针。
  九、 调整矿产品进出口政策,实行"有出有进、以出养进"的方针。
  十、 建立战略储备制度,实行"消费与储备并举"的方针。

中国矿业与可持续发展

编辑:KYJC  来源:中国矿业网  时间:2013-01-07

  在当代中国,矿业发展面临来自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要求矿业提供更多的矿产资源;二是矿山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重。面对中国矿业来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矿业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二是矿业开发过程中要搞好环境保护;三是矿业自身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 矿业要为国家发展持续提供资源

  矿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矿业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建国50年来,矿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实现我国"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矿业还必须继续为国家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保障。   

二、 搞好矿业开发的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占用与破坏大量土地,开发矿产资源过程煤矸石、其他矿石中的夹矸、尾矿、煤泥等固体废弃物堆放占地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采过程中引起地面塌陷、地裂带来的影响,以及废水、废油、废气污染水体、土地和大气的影响等。   要搞好矿业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矿业战线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真正把环境保护当作一件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来抓。2、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为了搞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建立健全矿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搞好矿业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珐〉外,国家还制订了一系列与矿业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必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才能做到既维护法律的尊严,又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工作。3、依靠科学技术搞好环境保护。为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科学的思路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是一条重要途径。矿业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在这方面应作不懈的努力。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地发展,必然要求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矿业自身做到持续发展。

  只有矿业自身实现了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为实现跨世纪工程和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所规定的任务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矿产资源是矿业发展的基础,又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度开发,均衡生产;二是提高资源利用率。   适度开发就是要寻找这样一个资源耗竭率,即非再生资源的耗竭速率应低于发现可替代资源的速率。这种速率应是在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发现可替代资源的基础上,规划与调控矿产资源的最佳耗竭率,使矿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从而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代际之间的公正。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努力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特别注意这样两点:在开发过程中尽量提高资源采收率,避免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   为了实现矿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积极开拓市场,加快技术进步,努力提高质量、改善服务、降低成本,为促进我国矿业的健康发展,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好形势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矿业管理概况

编辑:KYJC  来源:中国矿业网  时间:2013-01-07

  矿业管理是指国家矿产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对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矿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管理,探矿权与采矿权的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开发行政管理和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等。
  
  

一、 矿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

  1949年以前,中国矿业很不发达,矿山企业不多,矿山职工队伍规模很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的进行,矿业职工队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遍布煤炭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核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黄金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轻工业等许多产业部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市场机制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引下,不仅在上述主要产业部门拥有相当数量的矿业职工队伍,而且其他一些部门也拥有一定数量的从事矿业采选的队伍在进行矿业开发活动;不仅中央国有企业在进行矿业开发,而且还有许多地方国有企业、乡镇集体和个体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也在进行矿业开发活动,从而在全国范围形成一个庞大的矿业职工队伍。
  
  

二、 中国矿业法制建设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法制建设是矿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进程中,在全国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大潮中,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法制建设从不健全、不完善到逐步健全与完善。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之后,从1986~1995年底,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等28件有关矿业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改后,国务院于1998年2月12日又发布了〈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三个配套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相应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初步建立了我国矿产资源的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矿架,使矿产资 源及其勘查开发与管理进入有法可以的轨道。从而对于加快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步伐,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障与推进矿业的改革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 中国矿业管理体制

  中国传统的矿产勘查开发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宪法》和《矿产资源法》等法律形式确定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家中央财政核算拨付地质勘查资金,交由各地质勘查主管部门组织地质勘查队伍,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经地质勘查获得的地质资料和矿产储量成果无偿地毫无保留地上缴国家,国家计划部门及各矿业开发部门根据国家制订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来制定矿产资源开发计划并纳入国家总的计划中。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的发展,原有体制已不能适应需要,因而在实践进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体制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由集中走向分散,又逐步走向集中统一管理的复杂历程。大体可分四个阶段。   1、从1949年到1979年,这是中国传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从政府部门管理看,也是一个由比较集中走向部门多头分散管理的阶段。   2、从1979~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公布实施止。这个时期在矿产资源开发运行机制方面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家实行鼓励乡镇集体和个体采矿的方针。乡镇集体小矿迅速兴起,为缓解矿产资源紧张形势、发展地方经济、脱贫致富、促进国家建设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有些小矿乱采滥挖、破坏与浪费资源的情况时有发生。   3、1986年10月~1998年3月。这是开始实施对除石油、天然气之外各类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进行统一管理的阶段,也是地矿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构建立与逐步完善的阶段。   4、自1998年3月始。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一是撤并原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组设统一管理的国土资源部,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所行使或代行使的矿产资源管理政府职能全部交由国土资源部统一集中管理。二是将原冶金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等改组为相应的国家局,统一交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从而使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真正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     通过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在中国矿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土突破性进展。

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概况

编辑:KYJC  来源:中国矿业网  时间:2013-0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空前的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已找到168种矿产,世界上已知的有用矿产在我国均有发现。发现的矿产地有20多万处,其中2万多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查工作,探明储量的矿产从1949年的2种增加到1996年的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黑色金属矿产5种,有色、稀有稀土金属矿产41种,贵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88种,其他水气矿产(地下水、矿泉水、二氧化碳气)3种。
  
  据地质矿产部门分析计算,至1996年底止,中国各省市(台湾未进行统计)全部矿产累计探明储量潜在价值总值达985 148亿元,成为世界第三资源大国。人均45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潜在价值81 891元,在世界上由80年代的第80位上升到第53位。在大规模地质堪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矿业获得蓬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统计,至1996年底,全国国有矿山8991座,非国有小型矿山、乡镇集体和个体小矿22.13万个。1996年全国矿石总产量420 000万吨,其中原煤产量137 500万吨,为1949年的403倍;原油产量达15852万吨,为1949年的1320倍;天然气201.20亿立方米,为1949年的2874倍;铁矿石达25 228万吨,为1949年的427倍。黄金121吨,为1949年的30倍;食盐2792万吨,为1949年的9.35倍。以矿产资源为原料加工的矿产品也大幅度增长。1996年中国钢产量达10 003万吨,为1949年的169倍;10种有色金属达523.10万吨,为1949年的402倍;化肥2718.7万吨,为1949年的4530倍;硫酸1853万吨,为1949年的463倍;水泥49 212万吨,为1949年的745倍。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发展历程,可概分为3个大的发展阶段,即:蓬勃发展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1、蓬勃发展阶段
  1952~1957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期间,矿产勘查开发工作根据国家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围绕以铁矿、煤矿为重点进行。一方面对重点矿区进行勘查开发;另一方面在新的地区开展地质普查找矿工作,以求发现新的矿产地,为建设新矿山、扩大矿业开发规模提供新的矿物原料基地。在新油田的开拓、油矿地质找矿、石油地质勘查、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勘查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2、曲折发展阶段
  指1958~1978年的20年间。这个时期矿产勘查开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大庆油田等一系列大油田的发现与勘查开发的成功。煤田、铀矿、地热、铁矿、有色金属等的勘查开发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之所以称为曲折发展阶段,是因为这20年间矿产勘查开发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大跃进"和"文革"两次大的波折。   3、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矿产开发工作与整个国民经济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1)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获丰硕成果;(2)石油、天然气在保持东部开发区稳产的同时,西部地区和海域地质勘查方面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3)黄金地质勘查大丰收;(4)铜矿勘查亦产生了新的突破;(5)煤田地质勘查在陕、蒙、晋、交界地区发现并成功勘探了具有几千亿吨储量规模的神府、东胜煤田等一批煤田。

中国矿产资源概貌

编辑:KYJC  来源:中国矿业网  时间:2013-01-07

  中国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配套、资源总量丰富的国家,是具有自己资源特色的一个矿产资源大国。   

一、 矿产成矿地质背景条件

  
  矿产资源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是自然界矿物质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一定地质作用而聚集形成的。不同的地质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依据形成矿产资源的地质作用和能量、物质来源的不同,一般将形成矿产资源的地质作用,即成矿作用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与叠生成矿作用。内生成矿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外生成矿作用是指在太阳能的直接作用下,在地球外应力导致的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气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变质成矿作用是指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特别是经过深埋或其他热动力事件,使已由内生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或含矿岩石的矿物组合、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以及结构构造发生改变而形成另一类性质不同、质量不同矿床的地质作用。叠生成矿作用是一种复合成矿作用,是指因多种成矿作用复合叠加而形成矿床的一种地质作用。这四种不同的成矿作用形成四类不同的矿床,即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叠生矿床。一个地区范围内矿产能否形成、形成多少与优劣均与该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的好坏直接相关。   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丰度,除地质条件外,与可供储矿的疆域空间条件直接有关。在同等有利成矿的地质条件下,疆域越是辽阔,矿产资源就越丰富。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疆域辽阔,沃野千里,山川纵横,景色秀丽,湖沼盆地星罗其布,地貌极为雄伟壮观。西部多高山峻岭,东部多丘陵、平原。这广袤无垠的大地和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为储存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太古宇到新生界均有分布;从太古宙到新生代这30多亿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地经历了多期广泛而又剧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中国是欧亚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的产物。按板块构造的观点来看,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项链,南与印度板块相接。中国大陆正是处在这几大板块的接壤地区,并受几种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影响,因此为形成多样性的矿产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正是由于以上诸种因素,才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矿产资源大国。   

二、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简况

    
  新中国成例50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矿产地质勘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1、 能源矿产 能源矿产是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气在世界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分别为93%和95%左右。由于矿物能源在一次能 源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知探明储量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铀、钍、地热等8种。
      
  中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据地质工作者对煤炭资源进行远景调查结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内的地壳表层范围内,预测煤炭资源远景总量达50592亿吨。到1996年底止,探明储量的矿区5345处保有储量总量10025亿吨。我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2299亿吨,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中国煤炭储量位于独联体、美国之后,据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纪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国家关系和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是石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比较广泛,在32个油区探明地质储量有181.4亿吨。据美国《Oil &Gas》1997年报道,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390亿吨,中国1997年公布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2.41亿吨,居世界第11位。全国共有盆地319个,据对其中145个盆地估算,资源量达930亿吨;其中,以证实有油田存在的有24个盆地,拥有资源量758.9亿吨,占总资源量的84.48%;已发现有油气的盆地有42个,拥有资源量75.66亿吨,占总资源量的7.39%。
  
  天然气(包括沼气)是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之一,也是国内外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天然气资源相当广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出。资源量也比较丰富,专家预测我国天然气资源量约有7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约占一半)。截止1996年底,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0.7060万亿立方米,世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43.95万亿立方米,中国约居世界第21位。
    
  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一个国家。据近年我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陆续提供的一批铀矿田的储量推算,我国铀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0位之后,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地热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经济地开发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也是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
  
  2、 金属矿产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4种。即: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矿、锌矿、铝土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锑矿、铂族金属、锗矿、镓矿、铟矿、沲矿铊矿、铪矿、铼矿、镉矿、钪矿、硒矿、碲矿。各种矿产的地质工作程度不一,其资源丰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资源比较丰富,如钨、钼、锡、锑、汞、钒、钛、稀土、铅、锌、铜、铁等;有的则明显不足,如铬矿。
  
  3、 非金属矿产资源 中国非金属矿产品种很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有88种,为金刚石、石墨、自然硫、硫铁矿、水晶、刚玉、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硅灰石、钠硝石、滑石、石棉、蓝石棉、云母、长石、石榴子石、叶蜡石、透辉石、透闪石、蛭石、沸石、明矾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碱、方解石、冰洲石、菱镁矿、莹石、宝石、玉石、玛瑙、颜料矿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垩、白云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脉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钾砂叶岩、硅藻土、页岩、高岭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润土、铁矾土、橄榄岩、蛇纹岩、玄武角闪岩、辉长岩、辉绿岩、安山岩、闪长岩、花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长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盐矿、钾盐、镁盐、碘、溴、砷、硼矿、磷矿。   

三、中国矿业资源的主要特点

  
  我国矿产资源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劣并存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2、矿产品种齐全配套,资源风度不一;3、矿产质量贫富不均,贫矿多,富矿少;4、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5、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

中国矿业发展简史

编辑:KYJC  来源:中国矿业网  时间:2013-01-07

  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 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中华民族的祖先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从他们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从事矿产开发利用活动。历史学家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当时人们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种类为特征。正是我们的祖先在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发现矿产、认识矿产与开发利用矿产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今天大规模的矿业开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研究我国矿业现状时,首先概略地分析研究我国矿业开发历史是有益的。   我们伟大祖国的辽阔疆域是世界人类诞生、繁衍与发展的重要地区 。从距今200万年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劳动与繁衍在这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从远古时起至1840年鸦片战争时止,是我国古代地质事业和矿业的萌芽、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古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为我国古代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为近代和现代矿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 中国古代矿业

  原始社会时期以利用石料矿产制作工具为特征,始称石器时代,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从"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起,到"蓝田人"(距今约6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就开始利用石片、石块等石料矿产制作石器工具来采集食物和抵御毒虫猛兽的袭击。这个阶段属于旧石器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石料矿产的利用更为广泛,制作的工具也更为实用精巧,除石刀、石箭外,还有石斧、石镰、石犁等,表明锄耕农业开始向犁耕农业过渡。新石器时代在矿业开发利用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发利用黏土、陶土等非金属矿产为原料来烧制陶器。另外,对玉石矿产、铜矿和煤矿的利用。   从夏代开始了我国古代史中的奴隶社会。自然铜的利用开始向青铜器过渡,并逐渐达到繁荣,之后又向铁器时代过渡。到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已很普遍。   在先秦时期,除了开发某些非金属矿产外,对铜、铁、银、锡、铅、汞等矿产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煤炭也已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与管理的加强,矿业因摆脱战国后期的战乱影响而逐步恢复,盐矿和铁、铜、金、银、铅、锡、汞等的开采进入一个兴盛时期。魏晋时期,煤炭已用作生活燃料,人们也已懂得将石油作燃料用于战争中的火攻。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矿业的繁荣时期。除了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出现了一个高峰外,盐业的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隋唐矿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力发展铜矿并将采矿权全部收归国有。   经过五代时期由于战乱而导致矿业的萧条之后,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矿业继续发展。煤在宋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手工业较为普遍使用的燃料,山西已有很多人以采煤为生。煤炭已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   纵观我国矿业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古代矿业活动经历了由认识不自觉到比较自觉,又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基  本特点为:1、中国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2、我国古代开发利用的矿产数量众多;3、我国古代矿业活动地理分布既相当广泛,又很不平衡,时间分布也是如此。
  
  

二、 中国近代矿业

  我国古代矿业生产和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几千年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后来封建王朝未能很好地注意总结经验以求进一步发展,也没有及时注意吸收和采用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成就,致使中国近代矿业 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我国近代矿产地质调查与开发工作起步较晚。近代矿业开发工作是从铁矿、煤矿开始的。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为了兴办洋务和北洋水师,制造枪炮、战舰和机器以适应防务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从国外进口大量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一方面开始筹划发展现代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但由于中国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止,帝国主义者在华开办了许多较大规模的煤矿,外资煤矿产量占到了全国煤矿产量的83.2%。1903年中国人民掀起了从洋人手中收回矿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侵华期间,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共霸占了中国煤矿200多处。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霸占的煤矿少部分由边区人民政权接管,大部分由国民党政权接管。这些煤矿在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严整破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恢复与发展。
  
  近代铁矿开发利用的矿山有40多处。有些矿山生产规模较大。并开始使用新的机器设备进行采掘、选矿和运输。在有色金属方面,1908年和1918年在江西南部先后发现了西华山钨矿和大吉山钨矿。由于军需和国际市场对钨的需求迫切,这两个钨矿很快投入开发,因此钨精矿产量大增。古代早以开采的云南个旧锡矿,自采铅始,继之开采锡矿,近代开始较大规模的开采。在贵金属方面,除炼铅锌矿提取银外,一些地区也开采金矿。
  
  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进展缓慢建国前使用的石油钻机仅15台,油气钻井工作自1907年至建国前共钻井169口。整个油气勘察开发工作基础薄弱,规模很小。
  
  非金属矿开发利用自古至今一直延绵不断。从以北京故宫建筑群、南京中山陵等一系列古代和现代建筑群利用大量的花岗石、大理石、琉璃瓦、青砖等材料来看,建材非金属矿的开发利用规模是很大的。
   
  纵观中国近代矿业,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典型的半殖民地性质;二是民族矿业在艰难环境中挣扎前进,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生产规模不大。

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

编辑:KYJC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12-06-26

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2年6月)   目 录
  前 言
  一、稀土现状
  二、发展原则和目标
  三、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四、促进稀土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六、促进公平贸易和国际合作

  前 言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用途日益广泛。   中国是稀土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稀土行业取得了很大进步。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国。   稀土开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与之相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在稀土开发利用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是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中国在稀土的开采、生产、出口等环节综合采取措施,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努力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增多。中国一贯尊重规则,信守承诺,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稀土产品。中国将继续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加强稀土行业的科学管理,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产品,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国家高度关注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这里就此做一介绍,以增进国际社会的了解。

  一、稀土现状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加上与其同族的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的总称。按元素原子量及物理化学性质,分为轻、中、重稀土元素,前5种元素为轻稀土,其余为中重稀土。稀土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稀土资源,中国的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中国的稀土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   ——资源赋存分布“北轻南重”。轻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包头等北方地区和四川凉山,离子型中重稀土矿主要分布在江西赣州、福建龙岩等南方地区。   ——资源类型较多。稀土矿物种类丰富,包括氟碳铈矿、独居石矿、离子型矿、磷钇矿、褐钇铌矿等,稀土元素较全。离子型中重稀土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轻稀土矿伴生的放射性元素对环境影响大。轻稀土矿大多可规模化工业性开采,但钍等放射性元素处理难度较大,在开采和冶炼分离过程中需重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离子型中重稀土矿赋存条件差。离子型稀土矿中稀土元素呈离子态吸附于土壤之中,分布散、丰度低,规模化工业性开采难度大。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稀土工业迅速发展。稀土开采、冶炼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已形成内蒙古包头、四川凉山轻稀土和以江西赣州为代表的南方五省中重稀土三大生产基地,具有完整的采选、冶炼、分离技术以及装备制造、材料加工和应用工业体系,可以生产400多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的稀土产品。2011年,中国稀土冶炼产品产量为9.6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中国不断推进稀土行业改革,推动形成投资主体多元、企业自主决策、价格供求决定的稀土市场体系。最近几年,中国稀土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稀土市场规模目前已接近千亿元人民币。市场秩序逐步改善,企业间的兼并重组逐步推进,稀土行业“小、散、乱”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改观。   ——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在稀土采选、冶炼、分离等领域开发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独有的采选工艺和先进的分离技术为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稀土新材料产业得到稳步发展,实现了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等新材料的产业化,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支持。   中国稀土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为全球稀土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促进稀土的公平贸易。当前,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中国生产的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等均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中国的稀土材料、器件以及节能灯、微特电机、镍氢电池等终端产品,满足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稀土行业存在不少问题,中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主要表现在:   ——资源过度开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超强度开采,中国稀土资源保有储量及保障年限不断下降,主要矿区资源加速衰减,原有矿山资源大多枯竭。包头稀土矿主要矿区资源仅剩三分之一,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储采比已由20年前的50降至目前的15。南方离子型稀土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山高林密,矿区分散,矿点众多,监管成本高、难度大,非法开采使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现象严重,资源回收率较低,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回收率不到50%,包头稀土矿采选利用率仅10%。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稀土开采、选冶、分离存在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严重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酸化,使得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离子型中重稀土矿过去采用落后的堆浸、池浸工艺,每生产1吨稀土氧化物产生约2000吨尾砂,目前虽已采用较为先进的原地浸矿工艺,但仍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破坏植被,严重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农田。轻稀土矿多为多金属共伴生矿,在冶炼、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高浓度氨氮废水、放射性废渣等污染物。一些地方因为稀土的过度开采,还造成山体滑坡、河道堵塞、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甚至造成重大事故灾难,给公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重大损失。而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也成为一些稀土产区的沉重负担。   ——产业结构不合理。冶炼分离产能严重过剩。稀土材料及器件研发滞后,在稀土新材料开发和终端应用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拥有知识产权和新型稀土材料及器件生产加工技术较少,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匮乏。稀土作为一个小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众多,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行业自律性差,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   ——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一段时期以来,稀土价格没有真实反映其价值,长期低迷,资源的稀缺性没有得到合理体现,生态环境损失没有得到合理补偿。2010年下半年以来,虽然稀土产品价格逐步回归,但涨幅远低于黄金、铜、铁矿石等原材料产品。2000年至2010年,稀土价格上涨2.5倍,而黄金、铜、铁矿石价格同期则分别上涨4.4、4.1、4.8倍。   ——出口走私比较严重。受国内国际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中国海关将稀土列为重点打私项目,但稀土产品的出口走私现象仍然存在。2006年至2008年,国外海关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稀土量,比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分别高出35%、59%和36%,2011年更是高出1.2倍。   针对稀土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稀土行业的监管力度。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依法加强对稀土开采、生产、流通、进出口等环节的管理,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加强稀土行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国政府设立稀有金属部际协调机制,统筹研究国家稀土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等重大问题;设立稀土办公室,协调提出稀土开采、生产、储备、进出口计划等,国务院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做好相应管理工作。2012年4月,批准成立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秩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意见》实施一年多来,行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行业发展秩序有了明显改善。   二、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对稀土资源实施更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和保护性开采政策,尽快完善稀土管理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坚持控制总量和优化存量。加快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促进稀土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严格控制开采和冶炼分离能力,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稀土行业集中度。   ——坚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开采、生产和出口采取同步管理措施,鼓励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稀土行业发展秩序。   (二)主要目标   在短期内,建立起规范有序的资源开发、冶炼分离和市场流通秩序,资源无序开采、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盲目扩张和出口走私猖獗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稀土资源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得到提高,资源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储采比恢复到合理水平;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全面达标,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稀土行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形成规模、高效、清洁化的大型生产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稀土政策和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稀土行业管理体系,形成合理开发、有序生产、高效利用、技术先进、集约发展的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格局。   三、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稀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多年来,中国努力对稀土实施保护性开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颁布《矿产资源法》,对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实行有计划的开采。1991年,中国决定将离子型稀土矿产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矿种,从开采、选冶、加工到市场销售、出口等各个环节实行有计划的统一管理。2006年,中国实施稀土开采总量控制管理。2007年,将稀土生产纳入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2008年国家发布《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对稀土等保护性开采特定的矿种实行规划调控、限制开采、严格准入和综合利用。2009年,国家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勘查、开采的登记、审批权限上收。2011年,国家统一调整了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调整后的税额标准为:轻稀土(包括氟碳铈矿、独居石矿)60元/吨;中重稀土(包括磷钇矿、离子型稀土矿)30元/吨,比调整前的0.4元/吨—2元/吨的税额标准有了大幅度提高。国家还建立稀土战略储备制度,实施稀土资源地储备和产品储备,划定首批11个稀土国家规划矿区,编制完成稀土资源重点规划区(矿区)专项规划。严格矿业权管理,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原则上继续暂停受理新的稀土勘查、开采登记申请,禁止现有开采矿山扩大产能。严格控制开采、生产总量,降低资源开发强度,延缓资源衰竭,促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开展了稀土开采、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多方面对稀土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运用卫星航拍、视频监控、定期检查、月报制度、专用发票监控、举报电话等手段,严控稀土开采总量和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依法坚决打击稀土非法开采和超控制指标开采,坚决打击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无计划、超计划生产。加强对重点稀土产区的联合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开采、生产和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稀土企业,并依法追究企业和相关人员责任。重新审核已颁发的勘查许可证和开采许可证,向社会公布合法采矿企业名单。加快建立规范稀土开采、生产秩序和监管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稀土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通过专项整治,查处、纠正稀土违法勘查和开采行为600多起、立案100多起,有13家矿山、76家冶炼分离企业停产整改,有效遏制了稀土违法违规开采、生产的势头。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近年来,国家加强了离子型稀土矿山地质构造研究,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和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开发绿色高效开采技术,大幅度提高稀土回收率,支持开发新型浮选药剂和选矿设备,提高稀土选矿回收率,开展贫矿和尾矿稀土回收工作。国家促进稀土元素的平衡利用,鼓励镧、铈等相对丰富轻稀土元素的应用研究,加快开发铕、铽、镝等稀缺重稀土元素的减量与替代技术。推进复杂难处理稀有稀土金属共生矿在选矿和冶炼过程中的综合回收利用,支持稀土矿中铌、钽、钍、锶、钾、萤石等伴生矿产回收利用。   中国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再利用。鼓励开发稀土废旧物收集、处理、分离、提纯等方面的专用工艺、技术和设备,支持建立专业化稀土材料综合回收基地,对稀土火法冶金熔盐、炉渣、稀土永磁废料和废旧永磁电机、废镍氢电池、废稀土荧光灯、失效稀土催化剂、废弃稀土抛光粉以及其他含稀土的废弃元器件等二次稀土资源回收再利用。   四、促进稀土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   近年来,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中国不断加强、完善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和相关行业的管理。在稀土领域,国家更是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稀土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稀土行业的发展。   加强对稀土行业的环境管理和相应的法规建设,是促进稀土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十余部环境保护类法律,建立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总量控制、限期治理等制度。国家颁布实施了《土地复垦条例》,全面落实土地复垦义务,要求实现矿山边开采、边保护、边复垦,修复矿山生态环境。从“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开始,国家将节能减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把降低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又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纳入约束性指标。为进一步加强稀土行业的生态环境保护,2011年国家颁布实施《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了稀土生产企业氨氮、化学需氧量、磷、氟、钍、重金属及二氧化硫、氯气、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目前,中国正在研究建立稀土行业环境风险评估制度。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稀土开发利用中保护好环境的关键。近年来,国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建、扩建、改建稀土项目必须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未通过环评不得实施。执行“三同时”制度,稀土建设项目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后同时投入使用。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和《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稀土企业应事先取得环保部门的许可,根据排放标准规定的浓度、数量和方式等实现达标排放,禁止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擅自排放。执行强制淘汰制度,禁止采用离子型稀土矿堆浸、池浸选矿工艺,禁止开发独居石单一矿种,禁止采用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工艺,从源头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国家更加严格地执行稀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督促稀土开采企业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经济责任,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   开展稀土行业的环境专项整治。在专项整治中,各级政府明确要求,现有稀土企业必须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并达标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否则依法停产,限期整改仍未达标的企业要坚决取缔。从2011年开始,国家对全部稀土矿山、冶炼分离、金属生产企业开展了环保核查工作,严肃查处稀土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已先后公布了两批共56家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名单,促使稀土行业、企业投入40多亿元人民币进行环保整治和技术升级,稀土行业的环保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群众反映强烈、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采取挂牌督办、限期治理等措施依法处罚。各级政府对于历史上形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尾矿和废渣污染等问题,将投入资金进行专项治理。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中国把提高稀土的科学开发和应用技术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着力营造政策环境,加快推进稀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努力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稀土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鼓励稀土行业的技术创新。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稀土技术被列为重点支持方向。国家支持稀土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发环境友好、先进适用的稀土开采技术,复杂地质条件高效采矿技术,共伴生资源综合回收技术,提高资源采收率和循环利用水平。大力组织研发低碳低盐排放、超高纯产品制备、膜分离、伴生钍资源回收和利用、尾气氟硫回收处理、化工原料循环利用、生产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稀土高效清洁冶炼分离。引导稀土生产应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力开发稀土深加工和新材料应用技术。大力培养稀土科技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建设,为稀土技术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利用原地浸矿等高效绿色采选矿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现有稀土矿山,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建设完善专用尾矿堆存和处理设施,加强尾矿保护与利用。鼓励利用无氨氮冶炼分离、联动萃取分离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现有稀土冶炼分离生产线,降低化工材料消耗和“三废”排放。采用新型低排放、低能耗技术和设备改造稀土金属冶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物耗。加快淘汰氨皂化分离、氯化物电解、湿法制备氟化稀土等落后工艺和生产能力。支持企业将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加快推进落后企业关停并转。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严格控制稀土冶炼分离总量,除国家批准的兼并重组、优化布局项目外,停止核准新建稀土冶炼分离项目,禁止现有稀土冶炼分离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坚决制止违规项目建设,对越权审批、违规建设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负责人责任。调整稀土加工产品结构,控制稀土在低端领域的过度消费,压缩档次低、稀土消耗量大的加工产品产量,顺应国际稀土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鼓励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稀土应用产业。加快发展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等稀土新材料和器件,推动稀土材料在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产业升级,培育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现代化企业。   六、促进公平贸易和国际合作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在稀土领域,中国兼顾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奉行既保持国际市场稀土合理供应,又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双赢战略,不断促进公平贸易和国际交流合作。   基于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统筹考虑国内外市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国内生产情况下,中国严格控制稀土开采和生产总量,同步实施有关开采、生产、消费及出口的限制措施,合理确定年度稀土出口配额总量,基本满足了国际市场正常需求。与此同时,严格海关监管,规范企业申报管理,要求稀土出口企业必须符合产业政策、行业准入、环保标准等要求。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行业自律,对变相出口稀土产品、从非法渠道采购出口产品及其他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等行为的企业,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2011年,开展了打击稀土走私专项行动,共查获稀土走私犯罪案件8起、稀土769吨,抓获走私犯罪嫌疑人23人。同时,国家严格禁止进口放射性物质超标的稀土矿产品。   在稀土贸易问题上,中国政府多次表示,中国将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中国政府对稀土的出口加强管理,是与对稀土的开采、生产等环节加强管理同步实施的。这既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中国反对将稀土问题政治化,愿以建设性和负责任的态度,加强与其他稀土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合作,共同防止稀土市场的过度投机,共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也希望,稀土资源丰富的国家积极开发本国资源,拓展国际市场供应渠道,实现稀土供应多元化,扩大贸易规模,共同承担全球稀土供应的责任,满足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积极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稀土环境治理、废旧产品回收再利用和高端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目前,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已在中国投资稀土产业,有独资、合资企业38家,投资额达61亿元人民币,这些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满足其本国市场需求。中国鼓励国内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稀土领域的技术经济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稀土领域的国际交流。先后建立了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国际稀土高峰论坛、包头国际稀土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稀土永磁与应用组织、国际显示与照明组织等开展的相关活动,与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开展广泛的双边和多边交流与对话,沟通信息,增进了解,共同推进世界稀土科技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稀土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稀土这一重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更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和谐美好。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在稀土问题上应该加强合作,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稀土政策,加强行业管理,与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公平合理的稀土市场秩序,促进稀土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论就矿找矿》

编辑:KYJC  作者:朱训  时间:2012-07-17

  (按:日前,徐德明副部长对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1982年5月7日发表于《地质报》的《论就矿找矿》一文做出批示,指出该文虽发表已有三十年,但对于今天的“地质找矿战略突破”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特重刊此文,供广大地质找矿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研读。)
  
  就矿找矿,在20世纪50年代被公认为行之有效的重要的找矿途径和方法之一。时过20多年,在地质研究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出露在地表及距地表较浅的矿床日益减少,而找矿探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又不断涌现的今天,就矿找矿的原则是否过时,是否仍是提高找矿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依据江西的找矿实践结合国内外的一些情况,对此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供研究这一问题的同志们参考。   

就矿找矿仍然有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地质事业飞跃发展与普查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露头矿和近地表矿陆续地被发现,找矿的难度越来越大。运用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来找寻隐伏矿及半隐伏矿问题,已经提到找矿日程上来,并取得了一定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将显得日益突出与重要。但是,近10年来,在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找隐伏、半隐伏矿的同时,实行就矿找矿的原则,无论在江西,在国内其他地区,或是世界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成果。   江西省地质局自1958年成立以来的24年中,先后勘探并提交了报告的矿区共76处(普查及评价的矿区在外),其中有35处是通过对老矿点进行工作而逐步扩大远景的。   近10年来,江西铜矿资源储量由1972年底的864万吨上升到今天的1300万吨以上,增长436万吨。这些储量绝大多数是在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银山、城门山、武山、永平、东乡这8个老矿区获得的。10年来,经工作证实为5个大型钨矿的于都黄沙钨矿、上坪钨矿、分宜下桐岭钨矿、东乡枫林钨矿及铅山永平钨矿,都是老矿区。贵溪冷水坑大型铅锌矿也是通过对一个老矿点深入工作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新发现的3个锡矿床,有两处是在老矿区附近,如德安曾家垅大型锡矿外围的尖锋坡锡矿就是其中之一。具有一定工业远景的兴国留龙金矿、东乡虎圩金矿和武宁驼背山锑矿,都是根据重砂异常、物化探异常或已知矿点,通过进一步检查验证而发现并肯定其工业价值的。   在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外围、柿竹园钨矿深部、湘西汞矿区外围,就矿找矿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广西大厂锡矿田深部、辽宁杨家杖子钼矿外围、新疆莎尔托海铬矿区二十四号矿带,就矿找矿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内其他许多省、区都有这一方面的事例。   国外工业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家,在一些老矿区外围和深部找矿,在已知的远景较好的成矿区(带)内开展找矿,同样取得了非常醒目的地质成果。地质部情报研究所通过对国外20世纪70年代矿床发现概况的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的结论:国外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矿床,主要是在已知成矿区(带)、已知矿区范围内。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是找矿有利地区,且有较多的经验可资借鉴,可以就矿找矿。事实确是如此。从该所提供的情报资料看,国外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18个重要矿床中,至少有12个是属于老矿区扩大远景的。如,墨西哥雷福尔地区油气田(储量13亿吨)、澳大利亚澳北区东阿利格特河铀矿区(U3O8储量 20.8万吨)、加拿大阿萨巴斯卡砂岩铀矿区(U3O8储量大于18万吨)、美国内华达州麦克德米特汞矿(汞储量1.36万吨)、苏联东西伯利亚寒武世钾盐矿(预测钾盐储量不少于750亿吨)、爱尔兰纳凡铅锌矿(金属储量近1000万吨)等大型、特大型矿床都是通过就矿找矿而逐步扩大远景的。   以上事实有力地说明,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在具有不同研究程度,拥有不同面积疆域的一些省、区和国家里,就矿找矿仍不失为能够取得显著地质成果的相当有效的找矿途径之一。   就矿找矿的途径从江西的实践看,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对于就矿找矿含义的理解在发展,就矿找矿的路子也在加宽。   第一,通过评价已知矿点,检查各类异常或根据其他线索来发现矿床。这方面例子很多。如,铅山永平铜矿根据对已知矿点反复深入的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被证实为大型矿床。都昌阳储岭斑岩钨矿,则是根据1:5万区域化探扫面重新发现的异常进行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找到的。德兴铜厂铜矿床根据“铜厂”这个地名及县志关于古代在铜厂采铜的记载,经过一段曲折找到了铜厂,继而找到了古采坑,又发现了铜矿体露头。经与国内外铜矿床类型对比分析,当时认为属细脉浸染型铜矿,可能具工业价值,经过先后两次共10多年的普查勘探,到1979年证实德兴铜矿为拥有近1000万吨资源远景储量的超大型铜矿床。尽管以往对已知矿点及异常做了大量工作,但这方面的潜力仍然很大。这不仅因为已知矿点异常数量还相当多(江西就有数千处),认真进行过检查并作出评价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待进一步检查。而且随着成矿理论的发展和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这些找矿信息也可能会有新的认识和评价意见。   第二,在已知成矿远景区(带)或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周围寻找同类型的新矿床。江西铜矿地质大队在勘探德兴铜厂铜矿期间,派出普查组在附近开展就矿找矿。地质人员利用地质类比法和地球化学探矿法,成功地在紧邻铜厂矿区的东南侧发现了富家坞大型铜矿,在北西侧发现了朱砂红大型铜矿。它们与铜厂铜矿一道构成了德兴铜矿田,并使人们对于德兴铜远景的认识产生了—次飞跃。   第三,通过在老矿区追索已知矿体在空间上的延展来扩大资源远景。一个矿床的勘探工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常常由于当时经济技术条件、采选能力、勘探手段和认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只达到一定的深度。而在技术进步的新的条件下,追索矿体的延深不仅需要,而且成为可能。如德兴铜厂铜矿20世纪50年代对主矿体只控制到-165米标高;70年代中期,进行第二次勘探,追索与控制到-650米标高。   第四,在已知矿床范围内找寻新矿体、新的含矿层位和新的矿化类型。这一方面的突出例子是城门山铜矿。20世纪50年代,赣西北地质大队在这里首先发现了似层状铜矿体,规模达到中型。20世纪60年代通过进一步工作,在火成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又发现了矽卡岩型铜矿,使城门山铜矿一跃而为大型铜矿。1973年再次进行勘探,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原有两种类型的矿体规模,还在斑岩体内部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斑岩型铜矿体,又使该矿区储量大幅度增长。城门山这种“三位一体”铜矿成矿模式的出现,对于在其他地区开展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在已知矿床范围内,通过对共生矿产和伴生有益组分的综合评价、综合勘探来扩大资源远景。德兴铜矿在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勘探过程中,除铜、钼等主要矿种外,还对金、银、硫、铼等10多种有益元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仅铜厂矿区,经工程控制的C2级金矿储量达213.7吨,平均含金品位为 0.195克/吨,是一个特大型的可以回收利用的伴生金矿。此外,银、硫、铼等矿产均达到大型矿床的规模。又如铅山永平铜矿,近两年在工作过程中,在扩大铜资源远景的同时,还对共生钨矿进行了综合评价,初步查明一个钨资源远景在10万吨以上的大型钨矿。   从以上5个方面来看,无论是在一二十年前,还是在近期, 就矿找矿的路子都是很宽广的。   

就矿找矿的根据

  实行就矿找矿,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系。能够形成某个矿床的某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的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一个矿床的空间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为什么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在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寻找类似的矿床(规模可能不尽相同)有可能获得成功。赣西北地质大队的地质人员,在认识到城门山铜矿床的似层状铜矿体(地表均氧化成铁帽)赋存于石炭系黄龙灰岩底部与泥盆系五通砂岩之间不整合面及其附近的层间破碎带中之后,便与城门山外围的武山矿区进行对比,发现武山不仅地质条件相似,而且也有铁帽沿黄龙灰岩与五通砂岩的不整合面分布。据此,推断出武山铁帽带的深部也有找到似层状铜矿体的可能。于是开展了就矿找矿工作,在武山矿区北矿带很快发现了大型铜矿床,从而证实了上述推断的正确性。这是运用地质类比法进行就矿找矿在江西获得成功的事例之一。   实行就矿找矿,从哲学上看也是有根据的。毛泽东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对一般事物的认识如此,对深埋地下各种观测手段亦难于触及其全貌的矿床地质情况及其规模、远景的正确认识更是如此。德兴铜矿20世纪50年代被证实为特大型铜矿床,并作了大量研究工作之后,时过一二十年,通过进一步科学研究和第二次勘探的再实践、再认识,矿床远景规模和人们对于矿床地质情况的认识均有很大发展。但是,今天我们也还不能讲“认识已经完成”、“规模已经到顶”这样的话。因为还有一些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整个铜矿田仍有进一步扩大远景的可能。由此可见,全面正确评价一个矿床往往不是通过一次两次工作就能完成,而通常要有一个反复实践和认识,逐步深入,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说,在老矿区及其附近或在已知成矿区(带)范围内开展就矿找矿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   实行就矿找矿,从地质经济效果来看,也是多快好省的。一个老矿区往往已建有矿山,采选能力、交通水电等生产生活设施有一定基础。因此,当扩大了老矿山远景之后,或可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或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据江西西华山、大吉山等15个钨矿的统计,由于在采矿过程中注意了扩大资源远景的地质工作,因而在开采一二十年后的今天,保有储量仍比原探明储量多20多万吨,从而大大延长了矿山寿命。此外,在老矿区扩建或延长老矿区服务年限,比在一个新区建设矿山时间短,收效快,耗费少,社会、经济效益也好。综上所述,实行就矿找矿,地质上有理,哲学上有据,经济上有利。   

就矿找矿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使就矿找矿原则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收到更好的效果,必须澄清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发挥地质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作用。就矿找矿和理论找矿并不是对立的。加强基础地质研究,运用地质理论指导找矿,不仅对新区找矿和找新类型矿床不可缺少,对老区就矿找矿也很重要。只有掌握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与特点,并运用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去指导找矿才能获得成功。如铅山永平铜矿,从一个古矿区、老矿点发展为一个大型铜矿、大型钨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找到原生铜矿体,曾经历了几上几下的曲折过程。只是当我们认识到在具有不同物理特性的岩层之间的层间剥离构造可能是主要的控矿构造之后,沿着这个构造布置钻孔去追索矿体,才迅速取得了突破。城门山矿区斑岩铜矿的发现,也是20世纪70年代在学习国内外斑岩铜矿的成矿理论和找矿经验之后才取得了成功。   第二,就矿找矿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找矿手段。找矿手段及技术方法对于找矿效果来说,就如过河需要有桥或船一样。武山铜矿区南矿带储量达60万吨的隐伏矽卡岩型富铜矿,是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系统物化探工作,经钻探验证异常而发现的。因此,今后在运用先进的找矿方法进行大面积普查找矿时,如能给予老矿区周围以应有的重视,就矿找矿必将获得更好的成果。   第三,要正确处理就矿找矿与新区找矿的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新区找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能把重视新区找矿与老区就矿找矿对立起来。因为从江西地质研究程度、地质工作现状以及找铜、找钨的实际效果来看,就矿找矿的做法并未过时,甚至可以说在今后一定的历史阶段内仍不失为扩大资源远景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就矿找矿不仅与新区找矿并无矛盾,而且老区就矿找矿的某些经验,对于新区找矿无疑可以参考借鉴。故我们应把这两者看作均是扩大资源远景的途径,并把两者很好结合起来。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在德兴铜厂铜矿外围开展就矿找矿的同时,江西省地质局还部署有相当多的队伍,在广阔的赣北地区,开展旨在发现铜矿新产地的普查找矿工作,并很快在永平、城门山、武山、东乡等地发现了铜矿。经过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评价、勘探,证实永平、城门山、武山、东乡等矿具有较大的工业价值,这是江西找铜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它们连同德兴铜矿一道,构成了江西铜矿床的“五朵金花”,从根本上改变了江西铜资源的面貌,为建设江西大型铜基地提供了充裕的资源保证。由此可见,就矿找矿与新区找矿相结合的重要性。   展望今后的找矿工作,要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在贯彻“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找矿方针过程中,在积极开展新区找矿的同时,继续重视老区就矿找矿工作,实行“两条腿走路”。可以预见,地质找矿工作能够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并在提供地质资料与矿产资源保证方面,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文原载于1982年5月7日《地质报》)

Baidu
map